古籍中的太阴阳明论篇简介

《太阴阳明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太阴、阳明,均是经脉名。本篇从生理、病理方面,对太阴、阳明两经的表里关系进行了讨论,故名。文中反复论述脾胃相互为用的关系,说明它是孤脏而灌溉四旁的道理。脾胃虽属表里关系,但因脾胃在阴阳、虚实、逆从、内外等各种条件上的不同,故发病时虽属同一诱因而其病变则不一样。

详见百科词条:太阴阳明论篇 [ 最后修订于2015/10/27 17:45:03 共1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2022-09-29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10 17:36:2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篇名“太阴阳明论”源于经脉的联系和功能,特别是它们在生理活动中的相互作用。正如高士宗在《素问直解》中所阐述,脾土对应太阴,胃土对应阳明。胃负责接纳和消化食物,依赖脾的运化作用,营养供给全身各个脏腑,维持经脉的和谐以及四肢的滋养。脾土的特性,如同大地滋养万物,体现了天地的法则,因此得名“...

  • 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这里指的是太阴从足上行,为逆;阳明从头下行至足,为从。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这里说的是如果阳明为病,病位会在头面部(面肿、头痛、肢体瘙痒等),但是病重了也会影响到身体的下部。太阴为病,病位在...

  • 1、论述了太阴、阳明表里两经在阴阳异位、虚实逆从等方面的不同变化,进而推至三阴三阳六经及其所属脏腑的发病规律;外感六淫之邪则阳受而多病在六腑,饮食起居不节则阴受之多病在五脏。2、脾不主时,是因其属土,位居中央,分旺于四时以长四脏。3、脾主四肢,是由于脾为胃行其津液以濡养四肢...

  • 在中医理论中,太阴与阳明两经作为表里关系,其阴阳异位和虚实变化有着独特的阐述。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太阴、阳明经络自身,还扩展到了整个三阴三阳六经系统,以及它们所关联的脏腑,揭示了疾病的发生规律。外感六气之邪,阳经较为敏感,往往影响六腑,而饮食作息的不规律则易使阴经受损,疾病多发于五脏之...

  • 《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节选)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译:黄帝问: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而所生的疾病不同,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答道:脾属阴经,胃属阳...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