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太阴阳明论篇简介

《太阴阳明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太阴、阳明,均是经脉名。本篇从生理、病理方面,对太阴、阳明两经的表里关系进行了讨论,故名。文中反复论述脾胃相互为用的关系,说明它是孤脏而灌溉四旁的道理。脾胃虽属表里关系,但因脾胃在阴阳、虚实、逆从、内外等各种条件上的不同,故发病时虽属同一诱因而其病变则不一样。

详见百科词条:太阴阳明论篇 [ 最后修订于2015/10/27 17:45:03 共1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2022-09-29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4-11-17 20:36:3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阴阳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对的气是天地万物泉源。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 天之四象,人有耳、目(眼)、口、鼻为之对应;地之四象,人...

  • 以“玄”为中心思想,揉合儒、道、阴阳三家思想,成为儒家、道家及阴阳家之混合体。扬雄运用阴阳、五行思想及天文历法知识,以占卜之形式,描绘了一个世界图示。提出“夫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也”、“质干在乎自然,华藻在乎人事”等观点。《太玄经》含有一些辩证法观点,对祸福...

  • 素问太阴阳明论原文及翻译如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