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素问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2——脾和四肢的关系

(原文)

(解读)

“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 黄帝问:脾一有病四肢就不能正常活动,这是什么道理?

“ 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 岐伯说:四肢都受胃气的营养。但是胃气不能直通到四肢,要经过脾的运化,才能布于四肢,现在脾有病了,不能把胃的津液输送出去,四肢因得不到水谷精气,一天一天地衰弱,经脉不通,筋骨肌肉也无脏气充实,四肢就不能运动了。

“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 黄帝道:脾脏不能独主一个时季,是什么原因?

“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 岐伯说:脾属土而位居中央,它经常从四时里分旺于四脏,借每季末的十八日而施治,不得独主一个时季。因为脾脏的功用,是时常施放土精于胃的津液中,相当于天地生养万物一样,从头至足,无处不到,因此并不独主一个时季。

“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 黄帝道:脾和胃的联系是一膜,何以能够给胃行津液呢?

“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 岐伯说:足太阴脾经,就是三阴,它的经脉环绕于胃,连属于脾,挟着咽喉,因此太阴经脉能够运阳明之气,入于手足三阴经 。

“ 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 足阳明胃经,是足太阴脾经之表,是五脏六腑的营养之海,所以胃经也能运太阴之气,入于手足三阳经。

“ 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 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 五脏六腑都能借助脾经而接受阳明的水谷精气,因此说脾能为胃输送津液。假如脾脏不给胃输送津液,那四肢就得不到阳明水谷之气,气血日益衰弱,脉道不利,肝主之筋,肾主之骨,脾主之肌肉,都无水谷之气以养生,所以不能运用自如。

今天学习了脾和四肢的关系。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2022-07-27
mcxzy 阅读 19 次 更新于 2025-04-10 17:38:5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 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 足阳明胃经,是足太阴脾经之表,是五脏六腑的营养之海,所以胃经也能运太阴之气,入于手足三阳经。“ 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 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 五脏六腑...

  • 素问太阴阳明论原文及翻译如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 首先,岐伯从阴阳的大道总论了“阳道实, 虚”。1. 阴阳的关系。阳明行于外为阳,太阴行于内为阴。阳明为腑属阳,太阴为脏属阴。2. 虚实的关系。“胃多实,脾多虚”。胃为腑,腑主传化而不藏,故阳明多实证,白虎汤治大渴、大汗、脉洪大的阳明经实证,,承气汤治痞满燥坚实的阳明腑实...

  • 《黄帝内经》中的经典篇章《素问》第二十九篇,具体为《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此篇主要探讨的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脏腑——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之间的密切关系。篇名“太阴阳明论”源于经脉的联系和功能,特别是它们在生理活动中的相互作用。正如高士宗在《素问直解》中所阐述,脾土对应太阴,胃土对应阳明。

  • 根据《素问·太阴阳明论》的论述,邪气侵入人体六腑时,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首先,六腑是消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胃、小肠、大肠、胆、膀胱和三焦。当邪气侵入这些器官时,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胃部不适:包括胃痛、胃胀、胃酸过多、消化不良等症状。肠道问题:包括腹泻、便秘、肠鸣(肠道蠕动的...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