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太阴阳明论

1、论述了太阴、阳明表里两经在阴阳异位、虚实逆从等方面的不同变化,进而推至三阴三阳六经及其所属脏腑的发病规律;外感六淫之邪则阳受而多病在六腑,饮食起居不节则阴受之多病在五脏。

2、脾不主时,是因其属土,位居中央,分旺于四时以长四脏。

3、脾主四肢,是由于脾为胃行其津液以濡养四肢,脏腑亦各因脾经而受气于阳明,脾病则四肢不用。2022-06-29
mcxzy 阅读 24 次 更新于 2024-11-19 20:34:0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太阴阳明论》论述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关系,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太阴者,足太阴脾经也;阳明者,足阳明胃经也。它们以络相连,互为表里,同处中焦,阳明为太阴行气于三阳,太阴为阳明行气于三阴,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这里提到太阴阳明的几...

  • 《黄帝内经》中对阴阳理论的阐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阴阳是宇宙万物和人体生命的根本:《黄帝内经》认为,阴阳之气是宇宙万物和人体生命的根本,一切事物都产生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 阴阳是宇宙万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总规律:《黄帝内经》认为阴阳是宇宙万...

  • 阳气多少顺序:太阳〉阳明〉少阳 阴气多少顺序:太阴〉厥阴〉少阴 出自:《中医基础理论》第六版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