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太阴阳明论

1、论述了太阴、阳明表里两经在阴阳异位、虚实逆从等方面的不同变化,进而推至三阴三阳六经及其所属脏腑的发病规律;外感六淫之邪则阳受而多病在六腑,饮食起居不节则阴受之多病在五脏。

2、脾不主时,是因其属土,位居中央,分旺于四时以长四脏。

3、脾主四肢,是由于脾为胃行其津液以濡养四肢,脏腑亦各因脾经而受气于阳明,脾病则四肢不用。2022-06-29
mcxzy 阅读 24 次 更新于 2025-04-11 14:24:1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论述了太阴、阳明表里两经在阴阳异位、虚实逆从等方面的不同变化,进而推至三阴三阳六经及其所属脏腑的发病规律;外感六淫之邪则阳受而多病在六腑,饮食起居不节则阴受之多病在五脏。2、脾不主时,是因其属土,位居中央,分旺于四时以长四脏。3、脾主四肢,是由于脾为胃行其津液以濡养四肢...

  • 《黄帝内经》中的经典篇章《素问》第二十九篇,具体为《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此篇主要探讨的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脏腑——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之间的密切关系。篇名“太阴阳明论”源于经脉的联系和功能,特别是它们在生理活动中的相互作用。正如高士宗在《素问直解》中所阐述,脾土对应太阴,胃土对应阳明。

  •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语出《黄帝内经 素问 太阴阳明论》,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所以受到外界侵犯的病症,属于阳症。贼风虚邪:又称虚邪贼风,泛指一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和有害于人体的外界致病因素。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的意思是:如果人体受到贼风、虚邪的侵袭,外表阳气会首先受到侵害。贼...

  • “ 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 足阳明胃经,是足太阴脾经之表,是五脏六腑的营养之海,所以胃经也能运太阴之气,入于手足三阳经。“ 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 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 五脏六腑...

  • 《黄帝内经》第二十九篇《太阴阳明论》《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节选)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译:黄帝问: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而所生的疾病不同,这是什么...

美好纯真时代分享中医药学教程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