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药
要点:
1.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的性能、功效、应用: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主归心、脾、肺经。人参主要是大补元气与脾、肺之气。为治气虚欲脱、脉微欲绝危重证候的要药。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现代用于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亦甚有效。亦是治疗脾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及肺气虚弱、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脉虚自汗等证的常用药。因其尚有益气生津,益气安神,益气生血,益气摄血和益气壮阳之效,故又可用于气津两伤的口渴及消渴证,气血亏虚、神志不安的心悸、失眠、健忘证,血虚证,气不摄血的出血证和阳痿等多种病证。对正气虚而邪气留恋不去者,可用人参补益正气,使邪气自不能容,故又常作为扶正祛邪药使用。
党参:味甘,性平,主归脾、肺经。党参补气、生津、养血及扶正祛邪等功效与人参基本类似而力较弱。党参不腻不燥,其补气之功,以用于脾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肺气亏虚的咳嗽气促,语声低弱为主。主要功效为益气,生津,养血。可用于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气血两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以及气虚外感、正虚邪实之证。古今方中凡用人参治疗的一般脾肺气虚及津伤血亏证而证候较轻者,现多以党参代之。但党参并无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之功,虽用大剂量,亦不能代替人参益气固脱。
黄芪:味甘,性微温,主归脾、肺经。本品擅长补气升阳,对脾胃气虚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及中气下陷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诸证,均为要药。本品又能补肺气,益卫固表,对肺气虚弱的咳嗽气短,及表虚卫阳不固的自汗,且易外感等证,疗效均甚为显著。黄芪既补气,又能利水消肿,对气虚水湿失运,而见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亦很有效。因其补气而又能托毒外泄,排脓生肌,对气血虚弱,无力托毒外出,疮疡内陷不起,脓成不溃,或虽溃而脓出清稀,久不收口者,亦常应用。主要功效为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另外,黄芪还能补气以生血、生津、摄血、行滞,故又可用于气虚血亏,消渴,便血、崩漏,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痹痛等病证。黄芪的临床应用很广,通过相应配伍,可用于多种病证。如配伍人参、升麻、柴胡,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治久泻脱肛、内脏下垂;配伍防己、白术,能补气健脾,利水消肿,用治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配伍白术、防风,能固表止汗,用治表虚自汗;配伍穿山甲、皂角刺,能益气托毒透脓,用治疮疡脓成不溃,正气已虚者。
白术:味苦、甘,性温。主归脾、胃二经。本品甘温补气,苦燥健脾,为补气健脾要药。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常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食少便溏,脘腹胀满,肢软神疲等证。白术既能补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故又常用于脾虚水湿内停而为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其固表止汗及安胎之功,均与补气健脾作用密切相关,可用于脾虚卫弱,肌表不固之汗多及脾气虚弱而胎元不固者。
甘草:味甘,性平。主归心、肺、脾、胃经。本品应用十分广泛,通过相应配伍,可用于多种病证。甘草甘平,能益心气,补脾气,并能入肺经祛痰止咳。用治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常以本品为主药;治脾气虚弱的倦怠乏力,食少,常以本品益气和中。主要功效为益气补中,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清热解毒。治痰多咳嗽,可随证配伍应用。本品味甘能缓,一则可缓急止痛,多用于挛急性疼痛,如脘腹及四肢的挛急作痛;一则可缓和药性,用于药性峻猛的方剂中,能缓和其烈性或减轻其毒副反应,又可调和脾胃,故应用非常广泛。其清热解毒作用,以用于热毒所致的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等为主。
2.西洋参、太子参、山药的功效、主治病证:
西洋参:功能补气养阴,清火生津。西洋参功善补气,性偏寒凉,又能养阴,清火生津。故气虚而阴津耗伤有火者,用本品甚佳。主要用于热病气阴两伤的烦倦、口渴,及阴虚火旺的喘咳痰血之证。
太子参:功能补气生津。太子参为一清补之品。因其能益脾气,养胃阴,故可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食少倦怠及气虚津伤的肺虚燥咳及口渴、心悸、失眠、虚热多汗等证。
山药:功能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山药甘平,既补脾胃之气,又益脾胃之阴,且性兼涩。故常用于脾胃虚弱,脾虚食少,体倦便溏,儿童消化不良的泄泻;肺虚或肺肾两虚的久咳久喘,肾虚不固的遗精,尿频,以及妇女带下清稀、绵绵不止等;亦可用治消渴证。2023-03-03
要点:
1.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的性能、功效、应用: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主归心、脾、肺经。人参主要是大补元气与脾、肺之气。为治气虚欲脱、脉微欲绝危重证候的要药。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现代用于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亦甚有效。亦是治疗脾气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及肺气虚弱、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脉虚自汗等证的常用药。因其尚有益气生津,益气安神,益气生血,益气摄血和益气壮阳之效,故又可用于气津两伤的口渴及消渴证,气血亏虚、神志不安的心悸、失眠、健忘证,血虚证,气不摄血的出血证和阳痿等多种病证。对正气虚而邪气留恋不去者,可用人参补益正气,使邪气自不能容,故又常作为扶正祛邪药使用。
党参:味甘,性平,主归脾、肺经。党参补气、生津、养血及扶正祛邪等功效与人参基本类似而力较弱。党参不腻不燥,其补气之功,以用于脾气不足的体虚倦怠,食少便溏;肺气亏虚的咳嗽气促,语声低弱为主。主要功效为益气,生津,养血。可用于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气血两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以及气虚外感、正虚邪实之证。古今方中凡用人参治疗的一般脾肺气虚及津伤血亏证而证候较轻者,现多以党参代之。但党参并无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之功,虽用大剂量,亦不能代替人参益气固脱。
黄芪:味甘,性微温,主归脾、肺经。本品擅长补气升阳,对脾胃气虚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及中气下陷的久泻脱肛、内脏下垂诸证,均为要药。本品又能补肺气,益卫固表,对肺气虚弱的咳嗽气短,及表虚卫阳不固的自汗,且易外感等证,疗效均甚为显著。黄芪既补气,又能利水消肿,对气虚水湿失运,而见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亦很有效。因其补气而又能托毒外泄,排脓生肌,对气血虚弱,无力托毒外出,疮疡内陷不起,脓成不溃,或虽溃而脓出清稀,久不收口者,亦常应用。主要功效为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另外,黄芪还能补气以生血、生津、摄血、行滞,故又可用于气虚血亏,消渴,便血、崩漏,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痹痛等病证。黄芪的临床应用很广,通过相应配伍,可用于多种病证。如配伍人参、升麻、柴胡,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治久泻脱肛、内脏下垂;配伍防己、白术,能补气健脾,利水消肿,用治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配伍白术、防风,能固表止汗,用治表虚自汗;配伍穿山甲、皂角刺,能益气托毒透脓,用治疮疡脓成不溃,正气已虚者。
白术:味苦、甘,性温。主归脾、胃二经。本品甘温补气,苦燥健脾,为补气健脾要药。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常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食少便溏,脘腹胀满,肢软神疲等证。白术既能补气健脾,又能燥湿利水,故又常用于脾虚水湿内停而为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其固表止汗及安胎之功,均与补气健脾作用密切相关,可用于脾虚卫弱,肌表不固之汗多及脾气虚弱而胎元不固者。
甘草:味甘,性平。主归心、肺、脾、胃经。本品应用十分广泛,通过相应配伍,可用于多种病证。甘草甘平,能益心气,补脾气,并能入肺经祛痰止咳。用治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常以本品为主药;治脾气虚弱的倦怠乏力,食少,常以本品益气和中。主要功效为益气补中,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清热解毒。治痰多咳嗽,可随证配伍应用。本品味甘能缓,一则可缓急止痛,多用于挛急性疼痛,如脘腹及四肢的挛急作痛;一则可缓和药性,用于药性峻猛的方剂中,能缓和其烈性或减轻其毒副反应,又可调和脾胃,故应用非常广泛。其清热解毒作用,以用于热毒所致的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等为主。
2.西洋参、太子参、山药的功效、主治病证:
西洋参:功能补气养阴,清火生津。西洋参功善补气,性偏寒凉,又能养阴,清火生津。故气虚而阴津耗伤有火者,用本品甚佳。主要用于热病气阴两伤的烦倦、口渴,及阴虚火旺的喘咳痰血之证。
太子参:功能补气生津。太子参为一清补之品。因其能益脾气,养胃阴,故可用于脾气虚弱,胃阴不足的食少倦怠及气虚津伤的肺虚燥咳及口渴、心悸、失眠、虚热多汗等证。
山药:功能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山药甘平,既补脾胃之气,又益脾胃之阴,且性兼涩。故常用于脾胃虚弱,脾虚食少,体倦便溏,儿童消化不良的泄泻;肺虚或肺肾两虚的久咳久喘,肾虚不固的遗精,尿频,以及妇女带下清稀、绵绵不止等;亦可用治消渴证。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