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一按经络穴位,就知道“病在哪里”

中医诊断靠望、闻、问、切,西医主要靠仪器检查。

许多功能性病变的早期,西医并不能检查出有诊断意义的阳性结果,从而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中医在这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因为中医仍然是以四诊为主, 尤其在针灸中特别注重经络穴位切诊。

临床上辨证施治与经络腧穴的关系密切。因此,必须注意切诊中的体表按压扪察。

如脏腑病应注意在相应的背俞穴、华佗夹脊穴、募穴等处寻找压痛或敏感点,在四肢相应的原穴、络穴、孙穴、合穴等处也往往会有压痛等异常发现。

亦即《灵枢·背俞》中所说:“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五脏之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识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这些切诊所寻找到的压痛或敏感点、皮下结节、皮下组织隆起和凹陷等异常既可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又可作为治疗取穴的依据。

例如, 五脏有疾,在相应的夹脊穴上出现压痛就取夹脊穴,在相应的背俞穴上出现压痛就取背俞穴。

俞穴的切诊还可以作为检验疗效的客观指标之一,在进针前和治疗后进行比较,患者和医生均可增强对针刺有效性的信心。

穴位凹陷者多属虚,隆起者多为实。

《素问·调经论》中说:“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常用切诊穴位举例:

一 下肢部

1. 足三里

胃肠消化道疾病均可出现压痛。

2. 三阴交

三阴交为妇科常用的切诊穴位。

气滞血瘀的实证,虚实夹杂之痛证,如子宫肌瘤、痛经、月经不调等均常见压痛、结节、肿块。

严重者可用三棱针放血,可见黏稠紫黑色血液流出,待瘀血排净后为正常鲜血。

如一女性患者,患子宫内膜癌,三阴交处明显压痛、肿块,每日该处跳痛。

若病属虚证,则此穴可有虚空感或无特殊表现。

3. 太冲

肝郁气滞者,此穴多有浮实感和压痛感,该类患者通常情绪不畅、觉得压力大、容易郁闷或发脾气。

明显虚证时,可见此穴略有凹陷。

4. 太溪

肾无实证,故该穴位多略见下陷,少有压痛。

5. 临泣

胆经经气不通可见压痛。如双侧头痛,胁肋部疼痛,颌关节开合不利等。

6. 悬钟

少阳头痛、胁肋部疼痛、肝阳上亢等症此穴可出现压痛。

7. 阳陵泉

筋腱发炎,尤其身体两侧的肌腱牵拉疼痛时此穴可有压痛。

8. 阴陵泉

脾虚水湿停滞或寒湿膝痛时可见该处虚浮、压痛。

二 胸腹部

急者看脉,缓则查腹,此为历代腹诊专家所推崇。意思是说, 急性病多在脉象上有所显现,诊脉可知病之寒热虚实;慢性病则在腹证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故查腹证可知病因所在。

腹部一般可划分为上腹、脐腹、少腹、小腹,每一部位均分布有不同的经络与器官。

上腹属太阴,脐腹属少阴,少腹属厥阴,小腹属冲任。

两少腹按之作痛,其病多累及厥阴经,多属肝气郁结为病;腹痛绕脐,或脐周深部有包块,其痛所累及少阴经,多属肾气不足为患;上腹按之或胀或痛,其痛所累太阴经,多属脾胃病变;小腹按之或痛或胀,多属子宫膀胱为病等。

在月经病中常涉及的诊断部位有脐腹、少腹、小腹,这些部位是生殖器官的主要分布区。子宫位于小腹,附件位于少腹。

如气会膻中,故女性经前期肝郁气滞,出现胸闷,或觉压力大而情绪忧郁者此穴可见明显压痛。

所以,通过切按明确病累经脉与脏器以后,便可为临床辨证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十二募穴也是胸腹部切诊的内容之一,其位置与相应脏腑所居部位甚为接近,或正当其体表投影区, 当内脏病变时常见局部敏感压痛或有结节及紧张感,如心募巨阙、胆募日月、肝募期门、胃募中脘。

十二募穴中也有少数穴位在相应脏腑所络经脉上,如肺募中府、肝募期门、胆募日月,其他如大肠募(天枢)属胃经,脾募(章门)属肝经,肾募(京门)属胆经,另有六个募穴则同属于任脉。

临床上可见某一特定脏腑患病时,反映相应病变的穴位通常在身体的某一侧感觉较明显。

例如,心绞痛的内脏体表反射出现于左侧,而肝病患者则以右季胁部多见或较严重。

也有某一脏腑患病,其反射见于对侧或双侧,这种病变反应的多样性,与脏腑、经脉、募穴之间联系的复杂性是一致的。

三 背 部

背俞,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

背俞穴全部分布于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即后正中线旁开1.5寸,其上下排列与脏腑位置的高低基本一致。

背俞穴主要依据接近某脏腑的部位来命名,如肺俞、心俞等。

《灵枢·背俞》提出背俞穴可主治五脏疾病,并提出了五脏背俞的穴名和穴位,同时还提出了背俞穴定穴时所出现的“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的阳性反应现象。

临床可观察背俞穴处的皮下组织有无隆起、凹陷、松弛和皮肤温度的变异等反应现象, 以此分析、判断属于某一经的疾病。也可以此寻求有关穴位邻近的阳性反应点作为取穴依据。

如临床治疗头面、颊、颈、项部诸器官疾病,取颈1至7椎夹脊穴;治疗胸腔内脏及上肢疾病,取颈3至胸7椎夹脊穴;

治上腹部内脏疾患,取胸8至12椎夹脊穴;治疗腰部和下腹部内脏疾患,取胸10至腰2椎夹脊穴;治疗肛门部和下肢部的疾患,取腰2至骶4椎夹脊穴等。

由于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阴病行阳,阳病行阴。因此,在治疗时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即属于阴性的病症(脏病、寒证、虚证),可以取治位于阳分(背部)的背俞穴;属于阳性的病症(腑病、热证、实证),可以取治位于阴分(胸腹部)的募穴。

华佗夹脊又称夹脊穴、经外奇穴。位于第一胸椎至第一骶椎各棘突之间旁开0.5寸处,每侧17穴,左右共34穴。

近增第一颈椎至第一胸椎各棘突之间旁开0.5寸处,每侧7穴,左右共14穴,总计48穴。

也可分别称颈椎段夹脊穴为颈夹脊,胸椎段为胸夹脊,腰甑椎段为腰夹脊。

四肢或内脏疾患取夹脊时,以压痛点为穴。

四肢和内脏疾患通常在夹脊或者督脉、背俞上有压痛,用拇指按压检查,以压痛点为穴,疗效好。 脊间韧带有压痛,则取督脉穴;脊旁韧带有压痛,则取夹脊;背俞穴有压痛,则取背俞。

膀胱经背部两条经络穴各有侧重,急性痛症用夹脊或者督脉加上背俞穴,慢性病则应加上膀胱经第二条线(距离督脉3寸)的穴位,以加强疗效。 如肾俞加志室。

四 上肢部

1. 曲池

上肢、肩背、痛,以及头痛时,此穴可有压痛。

2. 郄门

食道上段发炎,有阻塞感时,此穴可有压痛。

3. 合谷

头面部疾患。

五 头 部

1. 风池

善治头痛及眼病等。

2. 率谷

善治头晕震颤等。

3. 百会

善治头痛,头晕。

2022-07-02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4-09-19 11:32:2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