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说:阴阳是宇宙之中的规律,是一切事物的本源,是万物发展变化的起源,是生长、毁灭的根本。对人体来说,它是精神活动的根基。治理必须以阴阳为根本去进行考察。从阴阳变化来说,阳气聚集而上升,就形成天,阴气聚集而下降,就成为地。

阴的性质为净,阳则为动;阳,主萌动,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主万物的气化,阴,主万物的形体。

寒极会生热,热极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扬。清阳之气下陷,如果不能上升,就会发生泄的病。阴浊在上壅,如不得下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违背了阴阳运行的规律,导致疾病的道理。

清阳之气变为天,浊阴之气变为地。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将变成雨;雨源出于地气,云出自于天气。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出于上窍,浊阴出于下窍。清阳从腠理发泄,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使四肢得以充实,内走于六腑。

水主阴,火主阳。阳是无形的气,而阴是有形的味。饮食五味滋养了形体,而形体的生长发育又依赖于气化活动。脏腑功能由精产生。精是依赖于真气而产生的,形体是依赖于五味而形成的。生化的一切基于精,生精之气得之于形。味能伤害形体,气又能摧残精,精转化为气,气又伤于味。

属阴的五味从下窍排出,属阳的真气从上窍发泄。五味之中,味厚的属于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阳气之中,气厚属于纯阳,气薄属于阳中之阴。作为五味来说,味厚会使人泄泻,味薄能使肠胃通利。作为阳气,气薄能渗泄邪气,气厚会助阳发热。亢阳促使元气衰弱,而微阳能使元气旺盛。亢阳侵蚀元气,元气赖于微阳的旭养;亢阳耗散元气,微阳缺使元气增强。气味之中,辛甘而有发散作用的属于阳;酸苦而有涌泄作用的,属于阴。

阴阳在人体内,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偏胜了,阳气必然受损害。同样,阳气偏胜了,阴气也必定受损害。阳气偏胜就产生热,阴气偏胜就产生寒。寒到极点,又会出现热象;热到极点,又会出现寒象。寒邪能操作人形体,热邪能操作人气分。气分受伤,就会因气脉阻滞使人感觉疼痛;形体受伤,就会因为肌肉壅滞而肿胀起来。所以凡是先痛后肿的,是因为气病而伤及形体;若是先肿后痛,是因为形伤而累及气分。风邪太过,形体就会动摇、颤抖,手足痉挛;邪热太过,肌肉就会发生红肿;燥气太过,津液就会枯涸;湿气太过,就会发生泄泻。2022-07-20
mcxzy 阅读 25 次 更新于 2025-04-17 19:44:3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岐伯答:能够知晓七损八益的道理,就可以做到阴阳调和。不能借用七损八益,就会早早衰弱。就一般人来说,年到四十,阴气已经减了一半,起居动作,就显得衰退了;到了五十岁,就身体笨重、耳不聪、目不明了;到了六十岁,阴痿,气大衰,九窍功能减退,阴虚于下,阳浮于上,流鼻涕,淌眼泪都出现了。所以说,懂的人,就强健...

  •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的原文精华如下:阴阳理论基础:阴阳是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相互作用: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

  • 【答案】:原文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后世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厚——阴中之阴(纯阴) ——泄-大黄、芒硝 味 (阴)...

  • 【答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其中“壮火”、“少火”本指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而言,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意为:药食气味纯厚而作用纯阳,服之则耗散人体的正气,药物饮食气味温和而...

  • 【答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指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本段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和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并把它们互相联系得出结论,这就是六淫致病的基本特点。它丰富了中医病机学的内容,突出了病因辨证的要点。指出邪气性质不同,致病症状亦...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