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穴位理论的出处?或第一本提到这个理论的书籍

最早的是《经脉》《脉经》。
比《黄帝内经》还要早。
《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 
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针刺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篇、经别、经筋,更加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经络学;《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论述了针刺器材的制备;《素问》:气穴、气府、骨空、水热穴等各篇,论述了腧穴分布;《灵枢》:九针十二原、邪客等各篇,论述了持针法则;《素问》:八正神明、离合真邪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的补泻方法;《灵枢》:诊要经终、禁例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禁忌等,以及各种疾病的针刺疗法.
阴阳五行学说被引入医学,最早是秦国医和,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也反映了五行学说的内容,这段文字后来载入《灵枢·经脉篇》,《素问·脉解篇》说:“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说明阴阳五行学说,已被引入医学理论中.2016-10-07
马王堆出土帛书竹简
《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
注:以上内容偷自360doc,你直接百度:经络穴位理论起源2016-10-07
mcxzy 阅读 33 次 更新于 2025-04-12 11:08:1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综上所述,经络穴位理论起源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早期的经络知识,还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这些文献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医学的智慧,进一步推动中医针灸学的发展。

  • 出处《灵枢芒果本输》:“肾出自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并木。” 穴名分析涌泉穴。涌,外涌而出也。泉,山泉水也。该穴名喻指身体脾经的经水由除此之外涌而出表皮。本穴为脾经经络的第一穴,它中国联通脾经的身体表皮经络,脾经身体经络中的超高压的水湿由除此之外涌而出表皮,故称。 选穴...

  • 复溜,出自《灵枢·本输》。其别名包括昌阳、伏白、外命。隶属于足少阴肾经,为经(金)穴。根据《灵枢·本输第二》的记载,肾之经气始于涌泉,涌泉位于足心,是井木穴。继而流经然谷,然谷位于然骨之下,是荥穴。再注入太溪,太溪位于内踝之后,跟骨之上,是输穴。然后行于复溜,复溜位于内踝上方二...

  • 下关穴,人体穴位之一,在面部,在颧骨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属足阳明胃经的面部经穴,出自《灵枢·本输》,为足阳明、少阳之会《针灸甲乙经》。主治面口病证,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操作方法为平刺0.5~1寸。基本介绍 中文名 :下关穴 出处 :《灵枢·经脉》 隶属经络 :...

  • 出处:《资生经》:“临泣二穴,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中。”别名:临池。头临泣。头,指本穴在头部,有别于足临泣之穴。临,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内气血的运行变化为由上而下。泣,泪水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冷降为寒湿水气并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内水湿从天部滴落于地部。本穴...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