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是如何阐述“阴阳理论”的?

《黄帝内经》说:“阴、阳交而不离乎中”、“天地感而万物生化”。万物由阴、阳结合而生成。阴阳是生命的本源,是“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里“神明”不是鬼神而是精神。《黄帝内经》的《素问》进一步解释说:天地之间因为有阴、阳,有生气和活力,所以空中的大气才会呼呼流动以成风,草木才能欣欣向荣而生长。天地间有风、寒、热、湿、燥这些无形的元气,有金、木、水、火、土这些有形的物质。“气”和“形”相交,就生化成色彩缤纷、丰富多彩的万事万物了。总之,“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万物并至。”从那一望无际的太空,到运转不息的日月、星辰;从寒来暑往、周而复始的季节变化到生生不息的动物、植物,其生命的源泉都是阴、阳的“幽显既位”。
2020-01-01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03 19:34:0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黄帝内经》说:“阴、阳交而不离乎中”、“天地感而万物生化”。万物由阴、阳结合而生成。阴阳是生命的本源,是“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里“神明”不是鬼神而是精神。《黄帝内经》的《素问》进一步解释说:天地之间因为有阴、阳,有生气和活力,所以...

  • 《黄帝内经》认为,阴阳相错包含着对作用和反作用的直观了解。事物内部由于阴阳两方面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制约,就促进了事物的消长和转化。即事物内部的阴阳两方面,相互排斥、相互制约,一方太过,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足;而一方不足,也可导致另一方的太过,形成此盛彼衰,彼消此长,虚实相移...

  • 《黄帝内经》主张阴阳平衡的观点至关重要。这一理论强调,阴阳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阴阳平衡被视为健康与和谐的基础,任何一方的过度或不足都会导致疾病与混乱。在《黄帝内经》的视角中,阴阳不仅是一种静态的对立关系,更是一种动态的、辩证的看待世界的视角。这种观点认为...

  • 《黄帝内经》指出:“阴阳者,有名而无形。”这意味着阴阳并非具体可见之物,而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黄帝内经》进一步阐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说明阴阳是无限可分,却始终统一于一个核心。阴阳在中医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它...

  • 阴阳是天地之道理,也是一切事物的纲领,变化之原始,生死的根本,好像神明之府。治病必须从这根本问题即阴阳上求得彻底的解决。词解:神明之府:变化莫测称做神,事物昭著叫做明,意思是阴阳变很难窥测,而它的现象又极其显着。府原意是人民聚集的地方,借来比喻阴阳变化之场合。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