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穴位是如何形成的?

腧穴研究者们相信,人体穴位是既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有关的复杂综合结构及其机能.至于穴位的具体结构或它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仍是各持己见,众说纷坛,未见有一个明确答案
日本学者森秀太郎证明,在全身穴位中,约有100个穴位组织深层穿行着神经束.穴位还与肌梭、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从发生学观点看,表皮与神经组织有着共同的起源.神经中枢存在各皮肤区域与内脏器官的投射点.因此,穴位与胚胎形态学之间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关作用.但是,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穴位与非穴位组织均有神经纤维分布,它们在组织学上并无明显差异.至于穴位与非穴位区域下神经组织有什么不同,现在还不清楚.还有人报道,穴位与血管、淋巴管关系密切.日本西条一止应用红外线热像图摄影法观察到胸腹穴位区域皮肤温度比周围皮肤要高出0.5至1℃,他认为这是穴位下存在血管的缘故.有关解剖资料证实,许多穴位区域确实布有皮下静脉,或有深部血管贯穿.2022-08-22
mcxzy 阅读 30 次 更新于 2025-04-14 09:34:0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这表明,我国古代医学家很早便认识到了穴位的治病作用,并形成了完善的腧穴学理论体系。1882年,布里克斯发现了人体表面的温点和冷点,这被认为是躯体感觉生理学的先驱。《类经·人之四海》中提到,输、腧、俞这些术语在中医中是通用的,因此,腧穴又被称为输穴、俞穴,也有人称之为穴位、穴道或孔道。

  • 在病理情况下,人体某些位点会出现与疾病相关的症状,如酸、麻、胀、痛、痒等,或出现结节、皮肤改变等体征。人们逐渐利用这些位点进行治疗,这些位点因此成为了穴位。在探索经络现象时,人们发现经络感传会存在分支。刺激这些分支点时,会产生三个方向以上的经络感传,这些分支点最终成为了穴位。早在两千...

  • 可见,很早以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知道依据腧穴治病,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腧穴学的完整理论体系。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穴位主要有三大作用,既是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疾病反映于体表的部位,还是针灸、推拿、气功等疗法的施术部位。穴位具有“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神奇功效,然而,...

  • 神经腱梭、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感觉神经节细胞周围突末端的感受器有关.从发生学观点看,表皮与神经组织有着共同的起源.神经中枢存在各皮肤区域与内脏器官的投射点.因此,穴位与胚胎形态学之间可能有生物形成的相关作用.但是,

  • 如:酸、麻、胀、痛、痒等;也有些位点会发生结节或皮肤改变等体征。人们进一步的利用这些位点来治疗疾病,于是这些位点就成了穴位。3、经络感传的分支点 当人们探索经络现象时,会发现经络感传会有分支。刺激这个分支点就会产生三个方向以上的经络感传,这些分支点有些就成为穴位。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