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脏四,神脏五黄帝内经

脾只有神脏,无形脏

我给你简单的概括论述一下:

中医是形神统一地研究人的生命运动,所以五脏既有形脏,又有神脏。

形脏是有形的脏,有具体的形态结构,形脏的功能,都能落实到有形的脏上。

神脏是无形的脏,没有具体的形态结构,神脏的功能不能落实到有形的脏上。

西医只研究形脏,不研究神藏,所以中医形脏的功能,都能与西医理论相吻合,而神脏的功能都与西医理论无法吻合。

心肝脾肺肾五脏,其神脏功能为:
心主神明即谓心藏神,肺主宣发肃降,主治节,即谓肺藏魄,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即为脾藏意,肝主疏泄即为肝藏魂,肾藏精,主纳气即为肾藏志。

形脏功能是解剖学上能直接看到的:如心脏泵血,肾脏产尿。

而脾,在解剖学上是找不到的。
中医的脾不是西医的脾。西医的脾只是个可有可无的淋巴器官;中医的脾则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生化,主升清,主统血。这些功能都无法归结到某个有形的脏腑里,故脾只有神脏,无形脏!

楼主你还是没明白我的意思啊,还是把中医里所谓的“脏”(其实准确说法应该是“藏”)对应于解剖学上的脏器了。

比如说心,它有形脏,那就是心脏的泵血功能,它也有神脏,那就是它的“主神明”的功能。
也就是说,心肝肺肾,各有四形脏、四神脏,那就是八脏
脾只有神脏,无形脏,八脏加一,所谓九脏2010-05-12
神脏心肝脾肺肾,形脏指藏有形之物的胃、小肠、大肠、膀胱四个腑。2018-08-24
形脏四,指的是一头角,二耳目,三口齿,四胸中。五脏则是肝心脾肺肾。——据唐代王冰注。2010-05-06
mcxzy 阅读 7 次 更新于 2025-04-18 20:41:4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这个数字是9.《黄帝内经》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黄帝内经》中,人的身体,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形脏四,指胃、大肠、小肠、膀胱。神脏五,指心、肝、脾、肺、肾。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

  • 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这里3+3+3=9)三三而合成 九 气,在地分为 九 野,在人体分为 九 脏,形脏四,神脏五,合成九脏,以应天气。2、形脏四,神脏五:中医是形神统一地研究人的生命运动,所以四脏(心肝肺肾)有形脏,五脏(心肝脾肺肾)有神脏。形脏是有...

  • ”楼主引用的“形藏”=“形脏”、“神藏”=“神脏”、“九藏”=“九脏”,藏和脏,都应读zang,都是脏腑或脏器的意思。而“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藏,应读cang,是收藏或储藏的意思。 查看原帖>>

  • 九脏概念可以追溯至古代,由战国时期的医家扁鹊提出,“五脏”理论逐渐发展为“六腑”、“七窍”、“八风”、“八荒”等医学理论,到了《黄帝内经》出现了“九脏”。九脏,指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膀胱,合称“九脏”。九脏:五神脏与四形脏的合称。《素问·三部九候论》:“故...

  • 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九野, 九野九脏.故神脏五,形脏为四,合为九脏. 度形肥瘦,调气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相 得者生,不调者病.九候相应,上下若一, 不得相失.至数情至,至情意真.真情不灭,脉动不息.正文: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