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专注的鼻祖,仅就目前我所学的章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金匮真言论》、《异法方宜论》以及《天年》来看,没有非常明确的语言文字来描述心理 健康 方面的知识。只是因为中医和西医的出发点不同,西医强调科学论据,以实验为基础,微观化学反应产生的数据分析为依据,经过临床试验而形成的体系;然而,中医却是从宏观入手,遵循天人合一的客观规律,以人体系统为基础,强调五脏六腑精气神的调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中医贵“生”、贵“人”、贵“和”,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真正秉承“以人为本”,崇敬老祖宗们啊!
这位朋友你好,我是专业心理医生一心老师。!看到你的问题,我那已经许久波澜不惊的心忍不住激动了一下。在这个西医当道的时代,你能想到中医,真的是太令我感动了。
我虽然是心理学科班出身,接受的是西医教学,但是我工作之后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于在去年得遇名师,指点了我,让我能把中医真正的融入到心理疾病的治疗中来,找到了标本兼治的方法。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中医经典巨著,他虽然没有像西医那样对精神疾病进行详细分类阐述,但确实有不少关于心理方面的论述。
专篇论述:狂证,对应如今的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
在《癫狂病》篇(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就专门论述了癫(癫痫)狂(抑郁、躁狂、精神分裂)病,等起病症状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散落其他章节内容中,亦对心理疾病的病因、病理、病机及治疗与预防均有谈及。
1.“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即人之所以生病,乃是外邪(六淫)与内伤(情志)所致。
2.“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精气过于集中于某一脏器,就会伤及该脏,从而出现相应的情志失调。
3.“阳气者,精则养神……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阳气不足,阴气过盛,侵入五脏,从而损伤神志。
1.中医讲究身心一体,人神合一。《灵枢·本神》篇对心理疾病的病理有详尽的阐述。“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揪心而不止……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这一段讲的是不同的情志失调伤及五脏,从而出现不同的心理与躯体症状表现。而这些躯体症状在精神病学中被称为伴随症状。
2.“喜大虚则肾气乘也,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五脏所对应的情志过激,伤了本脏,就会被克制本脏的脏气乘虚而入,从而引起病变。
1.“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营养进入人体,以经脉为传导路径,经脉受阻,营养不能顺利到达相应脏气,就会产生相应的心理与身体的不适。致病因素致病也是遵循这个原理。
2.“所谓甚则狂颠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癫狂也。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静者,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搏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互争而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癫狂者,阴阳不通也。情志失调乃阴阳相搏的结果不同所致。
1.针刺:《素问·刺 篇》有详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不同脏腑发病,可针刺所在经络的原穴,以助复归本元之气。
2.情志相胜:“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例如,范进中举喜伤心而疯,后来让他最害怕的丈人一巴掌打醒,就是恐胜喜的典型示例。
3.饮食:五味入五脏,五味相胜。酸入肝,过则伤筋,辛胜酸;苦入心,过则伤气,咸胜苦;甘入脾,过则伤脾,酸胜甘;辛入肺,过则伤皮毛,苦胜辛;咸入肾,过则伤血,甘胜咸。
《黄帝内经》认为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病变有着不同的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也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情志因素的变化能影响心理的不 健康 ,从而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要预防疾病,不仅要讲究生理卫生,注意调摄形体,以增进身体 健康 ,同时还必须调理情志,讲究心理卫生,以增进心理 健康 ,这样才能保持有 健康 的身体和强健的体魄,减少疾病的发生,才会 健康 长寿。
《素问·上古天真论》还竭力主张“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并且,提出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已认识到存在和意识、生理和心理是矛盾的统一体,自发地揭示了心理与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心与身相互作用的双向效应(即心理因素能导病、致病与防病、治病)。指出形神只能相即,不能相离。正如《灵枢·天年》所说:“百岁,五脏乱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从《黄帝内经》的这些诊断我们可以看到,它首先强调人的精神活动是由机体派生的,但精神又反作用于机体,只有精、气、形、神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充盈,人才能 健康 长寿。可见,形神只能既俱相即,不能相离。正因为身心必须结合、形神不可分离,所以,我们既要注意身体 健康 ,更要注意心理 健康 ,既要保养形体,以促进身体 健康 。《内经》中形神结合,形神兼养,养神为主的观点,至今仍不失为 健康 心理学,乃至医学心理学应遵循的理论原则,为后世医学思想家所恪守。
《黄帝内经》里的祝由术堪称心理治疗术
里面有关于心理的描述,只是《黄帝内经》的语言特别凝练。它描写心理的语言如下:
是以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名故曰"朴"。
意思就是说,做人做事要做到内心安定,不要大悲大喜,焦虑,抑郁。即使是粗茶淡饭,也要甘之如饴。不必太在乎衣服是否华丽,无论是短褐还是华裾都可以。到达一个地方就要融入那个地方的风俗。不用羡慕比你强的人,也不要瞧不起不如你的人。
《黄帝内经》治疗手段主要有:切脉,望诊,针灸,推拿,用药……等,其中的问诊就有建瘰方面的心理捉示。还有如:怊魂,跳神……也有迷信成份。
黄帝内经,也是以易经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身心两方面都有论述,或者说黄帝内经是本医理书,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不是谈具体医术,
你好,恰好读过《黄帝内经》这本书,这本内经不仅仅是中医四大名著,更是学习中医必不可少的一本随身手册,它不仅仅论述了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人如何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不得病,更是阐述了生病的机理与治疗方法,至于心理上描述,倒是也有,不过很少,其实内经里面在论述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很微妙的提出了心理 健康 这个问题,不过,通过《黄帝内经》来治疗心理上的疾病还是有一些困难的,如果心理上有一些障碍,建议读一读有关心理上的读物,或许这些读物能够给心理上的一些慰藉
黄帝内经讲究的是修身养性!俗白一点就是 养生 预防!所以中医理论讲究的不是如何去治疗,而是讲究的是如何养好身体不会有疾病出现!怎么样去做身体强壮而 健康 !在皇帝内经里面包括的心里知识都有的!例如失眠症!“肝不藏魂,故不能寐”说的就是人要睡好必须养肝,肝好才能睡得好!所以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能把黄帝内经读懂!才能揣摩出医学的巅峰以及经典!好好韵味黄帝内经的含义!
《黄帝内经》中述说: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这里的毁沮,就是毁坏形体,瘦弱的意思
2022-06-02
这位朋友你好,我是专业心理医生一心老师。!看到你的问题,我那已经许久波澜不惊的心忍不住激动了一下。在这个西医当道的时代,你能想到中医,真的是太令我感动了。
我虽然是心理学科班出身,接受的是西医教学,但是我工作之后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于在去年得遇名师,指点了我,让我能把中医真正的融入到心理疾病的治疗中来,找到了标本兼治的方法。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中医经典巨著,他虽然没有像西医那样对精神疾病进行详细分类阐述,但确实有不少关于心理方面的论述。
专篇论述:狂证,对应如今的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
在《癫狂病》篇(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就专门论述了癫(癫痫)狂(抑郁、躁狂、精神分裂)病,等起病症状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散落其他章节内容中,亦对心理疾病的病因、病理、病机及治疗与预防均有谈及。
1.“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即人之所以生病,乃是外邪(六淫)与内伤(情志)所致。
2.“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精气过于集中于某一脏器,就会伤及该脏,从而出现相应的情志失调。
3.“阳气者,精则养神……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阳气不足,阴气过盛,侵入五脏,从而损伤神志。
1.中医讲究身心一体,人神合一。《灵枢·本神》篇对心理疾病的病理有详尽的阐述。“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揪心而不止……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这一段讲的是不同的情志失调伤及五脏,从而出现不同的心理与躯体症状表现。而这些躯体症状在精神病学中被称为伴随症状。
2.“喜大虚则肾气乘也,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五脏所对应的情志过激,伤了本脏,就会被克制本脏的脏气乘虚而入,从而引起病变。
1.“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营养进入人体,以经脉为传导路径,经脉受阻,营养不能顺利到达相应脏气,就会产生相应的心理与身体的不适。致病因素致病也是遵循这个原理。
2.“所谓甚则狂颠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癫狂也。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静者,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搏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互争而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癫狂者,阴阳不通也。情志失调乃阴阳相搏的结果不同所致。
1.针刺:《素问·刺 篇》有详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不同脏腑发病,可针刺所在经络的原穴,以助复归本元之气。
2.情志相胜:“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例如,范进中举喜伤心而疯,后来让他最害怕的丈人一巴掌打醒,就是恐胜喜的典型示例。
3.饮食:五味入五脏,五味相胜。酸入肝,过则伤筋,辛胜酸;苦入心,过则伤气,咸胜苦;甘入脾,过则伤脾,酸胜甘;辛入肺,过则伤皮毛,苦胜辛;咸入肾,过则伤血,甘胜咸。
《黄帝内经》认为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病变有着不同的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也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情志因素的变化能影响心理的不 健康 ,从而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要预防疾病,不仅要讲究生理卫生,注意调摄形体,以增进身体 健康 ,同时还必须调理情志,讲究心理卫生,以增进心理 健康 ,这样才能保持有 健康 的身体和强健的体魄,减少疾病的发生,才会 健康 长寿。
《素问·上古天真论》还竭力主张“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并且,提出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已认识到存在和意识、生理和心理是矛盾的统一体,自发地揭示了心理与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心与身相互作用的双向效应(即心理因素能导病、致病与防病、治病)。指出形神只能相即,不能相离。正如《灵枢·天年》所说:“百岁,五脏乱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从《黄帝内经》的这些诊断我们可以看到,它首先强调人的精神活动是由机体派生的,但精神又反作用于机体,只有精、气、形、神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充盈,人才能 健康 长寿。可见,形神只能既俱相即,不能相离。正因为身心必须结合、形神不可分离,所以,我们既要注意身体 健康 ,更要注意心理 健康 ,既要保养形体,以促进身体 健康 。《内经》中形神结合,形神兼养,养神为主的观点,至今仍不失为 健康 心理学,乃至医学心理学应遵循的理论原则,为后世医学思想家所恪守。
《黄帝内经》里的祝由术堪称心理治疗术
里面有关于心理的描述,只是《黄帝内经》的语言特别凝练。它描写心理的语言如下:
是以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名故曰"朴"。
意思就是说,做人做事要做到内心安定,不要大悲大喜,焦虑,抑郁。即使是粗茶淡饭,也要甘之如饴。不必太在乎衣服是否华丽,无论是短褐还是华裾都可以。到达一个地方就要融入那个地方的风俗。不用羡慕比你强的人,也不要瞧不起不如你的人。
《黄帝内经》治疗手段主要有:切脉,望诊,针灸,推拿,用药……等,其中的问诊就有建瘰方面的心理捉示。还有如:怊魂,跳神……也有迷信成份。
黄帝内经,也是以易经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身心两方面都有论述,或者说黄帝内经是本医理书,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不是谈具体医术,
你好,恰好读过《黄帝内经》这本书,这本内经不仅仅是中医四大名著,更是学习中医必不可少的一本随身手册,它不仅仅论述了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人如何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不得病,更是阐述了生病的机理与治疗方法,至于心理上描述,倒是也有,不过很少,其实内经里面在论述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很微妙的提出了心理 健康 这个问题,不过,通过《黄帝内经》来治疗心理上的疾病还是有一些困难的,如果心理上有一些障碍,建议读一读有关心理上的读物,或许这些读物能够给心理上的一些慰藉
黄帝内经讲究的是修身养性!俗白一点就是 养生 预防!所以中医理论讲究的不是如何去治疗,而是讲究的是如何养好身体不会有疾病出现!怎么样去做身体强壮而 健康 !在皇帝内经里面包括的心里知识都有的!例如失眠症!“肝不藏魂,故不能寐”说的就是人要睡好必须养肝,肝好才能睡得好!所以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能把黄帝内经读懂!才能揣摩出医学的巅峰以及经典!好好韵味黄帝内经的含义!
《黄帝内经》中述说: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这里的毁沮,就是毁坏形体,瘦弱的意思
2022-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