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辅导: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由阴阳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而各个组织构成,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的部位、机能特点来划分其阴阳属性。
  确定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是依据解剖的大体部位。二是依据其生理活动的相对属性。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无论就其整体还是其部分而言,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阴阳还常用来区分人体内各种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物质,如把具有固护、温煦肌表作用的“卫气”叫作“卫阳”;把能化生血液、具有濡养作用的“营气”称之为“营阴”。营卫和谐则正常,营卫不和则病。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而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关系到人体的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对病邪的抵抗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损伤组织有修复能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而这些又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
  1.阴阳偏胜(盛)“胜”是指邪气盛在。阴阳偏胜,即指阴邪或阳邪偏盛,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2.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色泽、声息、症状、脉象和病变部位的阴阳属性
  2.辨别症候的阴阳属性 在辨证中,一般首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而在八纲之中又以阴阳为总纲,即以阴阳统率表里、寒热、虚实。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孤基本原则,也是阴阳学说用于疾病防治的主要内容。
  1.指导养生 注重养生是保持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养生最根本的就是善于调理阴阳。
  2.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就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
  (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治疗,不仅用于确定治疗原则,而且也用来概括药物的性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根据。治疗疾病,不但要有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还必须熟练地掌握药物的性能。
2023-01-14
mcxzy 阅读 22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6:48:0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宗气的分布聚集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下则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两方面: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影响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影响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等。3. 营气是与血共同运行于脉中之气...

  • ”(《灵枢。五味》);下则“蓄于丹田,注足阳明之气街(相当于腹股沟部位)而下行于足。”(《类经。针刺类。解结推引》)故《灵枢。刺节真邪》又说:“宗气留于海(指胸中”气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功能:《灵枢。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

  • 故中医学认为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为生命活动的根本。因此,心的任何病变,均可表现为心主血脉的异常和精神情志的改变等病理反应。这些病理表现的出现,皆是由于心的阴阳或气血失调所致。因此,心的阴阳、气血失调,乃是心脏病变的内在基础。所谓失调,概括起来不外功能的偏亢太过或偏衰不及等两方面,一...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相互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方面加以说明。 (一)阴阳交感 所谓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如果阴阳二气在运动中不能交合感应,新事物和新的个体不会产生。正是由于天地阴阳二气...

  •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这一理论渗透到了中医的每一个角落,对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都有很深的影响。 (一)精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 精气是对人体有用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人之五脏、六腑、形体、官窍、血和津液等,皆有形而静之物,必须在气的推动下才能活动。(二)...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