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阴阳学说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概念的出现,至迟在殷周之际已经见诸文字记载,而成为一种古代哲学范畴的阴阳学说,则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根据历史文献分析,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 ,阴阳概念的提出和演变经历了不同的认识和发展阶段,反映出古人对阴阳学说的认识具有一个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阳光向背,正与反两方面的朴素认识

  阴阳概念的最早提出,其原来含义是很朴素的,不过是指日光的向背而已。如《吕氏春秋·重已篇》说:“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是说房舍宽大则能遮阳,阴凉就多;地势高而无遮拦,阳光得以充分照射,阳热就多。进而认为,凡是向阳光或阳光照射充足的地方,即为阳;凡是背阳光或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则为阴。所以,《说文》注释说:“阴,闇也。”“阳,高明也。”可见,阴阳的最初理解,仅是阳光多少的直观认识而已。

  古人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不断接触到日往月来、白天黑夜、晴天阴天等两极现象的对比和影响。而且古人的作息规律又完全受着日出日入的支配,因而便自然地产生了阴与阳两个概念,形成了正与反两个方面的感性认识。

  对阴阳运动的物质的理解

  随认识的深化,古人又逐渐把对阴阳的理解建在物质的运动变化之上,并用阴阳的物质变化来解释某些当时难以阐明的自然现象。[举例说明]更为难得的是,当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我国发生大地震时,周朝的史官伯阳父驳斥了天命鬼神降灾异于人间的迷信论调,用阴阳的运动变化对地震的产生进行了科学的推断。指出“夫天下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阳失其所而镇阴,于是有地震。今三川灾震,是阳失所而镇阴也”。(《国语·周语》)[解说]又《国语·周语》说:“阳气俱蒸,土其动”,是说阳气蒸发,则冬眠之昆虫或动物方能活动起来;《左传》载:“陨石于宋……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在也。”而管子则用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说明四季的更迭和昼夜的变迁。

  可以看出,阴阳概念至此已经超出了朴素的理解,已经发展到认为阴阳本身实际代表着两种相反的物质力量,而且彼此之间发生着作用,从而导致了自然变化的产生。而且认识到自然界的阴阳运动都有着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当其规律发生紊乱,则自然界的变化就会发生某些变异或灾害。

  “一阴一阳之谓道”,古代辩证的哲学认识

  古人对于阴阳的哲学认识,是运用“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方法,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生产活动的观察,逐步总结、抽象而建立起来的。古人发现众多的事物或现象,都是由两个不可分离的对立面所组成,随即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共性概念。当人们对众多的矛盾现象观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则对阴阳的认识也就升华到一个更为高级的水平,成为一种标示两种抽象属性的哲学范畴,用以概括一切具有这些属性的矛盾事物。

  阴阳作为哲学概念,首见于《周易》,如《易经》说:“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又如《易传·系辞》说:“乾坤,其易之蕴邪(也),乾坤成列而易之于其中矣。考试大网站医师,整理 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故《管子·四时篇》指出:“是故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庄子》亦说:“阴阳于人,不啻为父母也。”《吕氏春秋·知分篇》则说:“凡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可以看出,阴阳概念从朴素的认识、物质的理解,逐步深化发展了“一阴一阳之谓道”,已经从复杂的事物或现象的观察中,抽象出“阴”和“阳”两个基本范畴,形成了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观,认为阴和阳两方面贯穿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之中,阴阳的对立统一乃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规律。故《类经·阴阳类一》说:“道者,阴阳之理也。”

  中医学的宇宙观和方

  古代医家在吸收阴阳对立统一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积累的解剖、生理知识和疾病的防治经验,从而形成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主要是作为方 ,用以阐释生命现象的基本矛盾和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并贯穿于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用药等各个环节,成为中医药学之纲领。

  但是,应当指出,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所反映的只是中医学关于生命科学的某些规律,而不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活动的普遍规律。作为宇宙观和方 ,阴阳范畴尽管也包罗万象,但在无限的宇宙中它毕竟只是一种有限的具体的矛盾形式,是对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某些特殊矛盾现象的概括。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只适用于中医学术领域。2023-03-12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8:08:1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阴阳学说构成了中医辨证的基础理论,是中国古代自发形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一理论在中医中被用来解释人体结构、生理及病理现象的属性。比如,热被视为阳,而寒则被认为是阴。进一步地说,热、活跃、强壮、明亮、轻盈、位于上方或外部、向外延伸、向上和向外的特性都属于阳;相反的特性则归类为阴。阴阳...

  •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 。简单地说,阴阳学说就是研究阴阳的概念、发生、特性、关系及其应用的一门知识体系。(三)阴阳概念的形成来自...

  • 紧随其后,赵喜新在1997年的研究中,构建了基于数学模型的中医阴阳学,为阴阳理论的科学化奠定了基础。邓宇等人在1998年的一系列研究中,进一步探讨了阴阳的科学本质与数理化建构,将阴阳理论与世界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描述方式。数理阴阳的概念在1999年的杂志上被正式提出,...

  • 3 概述 阴阳:1.中医基础理论之一;2.经外奇穴营池的别名。4 中医基础理论之一·阴阳 阴阳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1]。含有朴素的辨证观点[1]。中医阴阳学说是这些思想与医学实践结合所形成的理论[1]。阴阳是指阴气与阳气的合称,事物普遍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阴阳相反相成是事物发生、发展...

  • 阴阳对立互根,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所存在的固有属性,而阴阳消长转化,是事物量变和质变的运动变化形式。在一定限度内,阴阳消长运动是绝对的,平衡则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消长运动可以由量变产生质变,从而形成阴阳转化,这就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全部内容。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