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可以治疗胃炎吗

  慢性胃炎的针灸治疗:

  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无物不受,无物不入,故为患最易。然其又为五脏之本源,人身之根蒂,受一身资粮之任,其所主经脉,多气多血,及其得病,若非顽邪胶固,或元阳式微,以针灸调之,亦可获效。可以肯定地说,针灸对于慢性胃炎具有较好的症状改善作用。

  此外,我们还比较了针灸前后胃黏膜组织学的变化,结果发现针灸明显地改善了胃黏膜的病理表现,一些萎缩性胃炎的黏膜竟出现了逆转,这说明针灸的疗效具有一定的组织学依据。我们认为,对于胃病的治疗,应辨证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在临床上,既要牢牢地把握住病机,又能选择针对性的用穴,则可明显地改善症状。

  慢性胃炎虽有痛、呕、痞、滞等症状,但它们都是各自病理证候的外在反映。临床上还应该对其进行辨证施治,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根据临床的表现,一般可分为肝郁气滞、脾胃虚寒和阴虚胃热三大基本证型,对于肝郁气滞证,治疗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常选用中脘、肝俞、期门、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等穴,如肝火犯胃,痛势急迫者,可加太冲穴,若见呕血、黑便者,可选用膈俞、血海。

  对于脾胃虚寒证,治拟健脾益气,温中和胃,方以脾俞、胃俞、章门、中脘、足三里为主,若见食积配天枢、中封。对于阴虚胃热证,应以养阴益胃,清热润燥为法,方用胃俞、中脘、内关、三阴交、太溪、内庭,口干便结者加承山。以上证候临床常相互兼夹,治疗时,需加以兼顾。

  一般地说,治其实,多用募及症状所现之腹部穴位,加相应的下合穴及足阳明、足少阳等经穴位;治其虚,多用俞募相配,加相应的原络穴位,甚则可用关元、气海、命门等补益之穴。痰多用中脘、丰隆;郁热加内庭、三里;气滞配期门、支沟、内关;血瘀用血会、血海、三阴交。

  上文就是对于中医针灸治疗慢性胃炎好吗的具体介绍了,对于治疗胃炎,针灸也是有不错的效果的,希望我的介绍可以帮助到读者朋友。2019-01-07
针灸主要功能是排毒,养颜的,应该治疗不了胃炎。
针灸好处1.疏通经络。它能让阻塞的经脉变通畅,这也是针灸的基础作用。气血主要靠经络来运行,如果经络不畅,气血运行被阻,就会产生诸如疼痛、麻木、肿胀、瘀斑等症状。针灸对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使经络变通,气血正常运行。
2.调和阴阳。针灸完后要达到的效果就是让身体的阴阳状态变平衡。疾病的原理是复杂的,但大体可认为是阴阳失去平衡。
3.扶正祛邪。它能帮助身体扶正气,驱邪气。疾病的原理也可以说是正与邪的较量。通过针灸治疗达到祛除疾病的效果。
但是,针灸推拿还需找专业人士来做,要不可能对人体有伤害,不利于健康。2019-01-07
针灸只是一种辅助,可以缓解,内养外调才能除根。这也是我们调理鼻炎一直用到的方法。2019-01-07
mcxzy 阅读 38 次 更新于 2025-04-19 00:47:0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临床效果很好,取穴多以健脾和胃的穴位为主,比如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气海、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等,同时还要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加减,如出现食积,可加梁丘、建里。肝郁气滞导致的慢性胃炎,可以选择肝经的太冲穴。如果出现湿热,可以加内庭、阴陵泉、三阴交,出现寒邪可加灸神...

  • 针灸疗法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临床上可分为六个证型进行中医辨证施治。针刺基本取穴为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为六腑之中心,以通降为顺。中脘是胃之募、腑之会穴,足三里乃胃之下合穴,凡胃脘不适,均可用之通调腑气、理气和胃。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沟通三焦,功擅理气降逆,又为八脉...

  • 胃炎可以通过针灸的方式进行调治,常用的穴位像以肚脐为中心的附近穴位中脘穴、上脘穴、下脘穴等等,以及通过肢体的其他穴位像足三里穴还有上巨虚、梁丘,后背的相关腧穴像胃俞穴、大肠俞等等。这些穴位都适合通过针刺的方式进行辅助治疗胃炎,对于改善胃部的症状像腹痛、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等都可以很好...

  • 所以见效比较快,而且不需要每天治疗,一般是隔2日做1次,3次就是一个疗程。所以对于胃炎,疗效要根据疾病分类的不同,还有采取方法的不同去评价。对于急性胃炎,火针疗效要优于其他针灸的疗效,见效比较快。对于慢性胃炎,要综合治疗,可以加火针加埋线甚至加脏腑推拿疗效会更好,而且有可能根治。

  • 可以选用火针,选择中脘、上脘、下脘、天枢、关元、气海、足三里、上巨虚、梁丘,还有背俞穴,选取脾俞、胃俞、大肠俞等穴位进行火针针刺,效果经常很好。但是如果患者情况比较危急,出现了水电解质紊乱也就是腹泻次数比较多、浑身乏力情况,就不属于针灸治疗的范畴,要建议患者去急诊或者消化科急诊治疗。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