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疗刮痧知识大全
消暑、解热、排毒、去疲劳...到底刮痧是什么呢?该怎么刮呢?又有什么人不能刮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刮痧的知识。欢迎阅读。
刮痧原理
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的部位
人体可以刮痧的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喉骨两旁,两臂弯,两腿弯,嵴椎两旁,前胸肋骨间,后背肋骨间,两足内外踝后的足跟肌腱处,左右肋下肝脾区,以及两肩胛岗上和岗下等处。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最常刮的肩颈部位则是可以退烧、去暑、袪风寒的「颈三条」。这个部位居于头、颈交界之际,若是紧绷,会造成全身气脉不通,热气无法消散。
如何正确刮痧呢?
刮痧的工具
刮痧的工具多用有由水牛角制成的专门的刮痧板,形状为长方形,边缘钝圆。
刮痧的适应症
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刮痧的过程
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擦净,用刮痧板的边缘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在确定部位进行刮痧。刮痧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如有痧症,连刮两臂弯十几下,即出现暗紫色的条条痧痕。按上述刮痧部位,一般每处可刮20下。
如患有头痛或喉痛,则取坐位;头晕眼花或胸腹疼,则取仰位;如肩背腰骶等处疼,则取俯卧位。
一般是按照前面介绍的刮痧部位,如能依次刮完,病人立即感到轻松,可让病人休息几分钟,在前胸、后背肋间、颈椎上下,或两肩肿岗上岗下,再每处刮动十余下,再饮糖姜水或白开水,病人会异常舒畅。
刮痧的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
什么是“痧”?
当利用刮痧板向下施压时,会让微循环障碍部位瘀积的血液从毛细血管的间隙渗出,停留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就是我们看见的“痧”。
中医认为,“痧”是一种瘀结,代表体内存在着不平衡状态,瘀有阻塞的意思,当体内受到阻塞,导致气血运行不通畅,就会进一步产生疼痛及种种病症。
现代科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
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为何要刮痧?
刮痧施术于皮部对机体的作用大至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预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疗作用。
一、预防保健作用
预防保健作用又包括保健预防与疾病防变两类。刮痧疗法作用部位是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作用。
皮肤所以具有这些功能,主要依靠机体内卫气的作用。卫气出于上焦,由肺气推送,先循行于皮肤之中,卫气调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脏》)。
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及时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将表邪及时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进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
二、治疗作用
刮痧疗法的治病作用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活血祛瘀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二)调整阴阳
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三)舒筋通络
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损伤的软组织,可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的收缩、紧张直到痉挛便是这一警觉状态的反映,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肢体活动,从而减轻疼痛,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反应。
此时,若不及时治疗,或是治疗不彻底,损伤组织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断地发出有害的冲动,加重疼痛、压痛和肌肉收缩紧张,继而又可在周围组织引起继发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陈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
临床经验得知,凡有疼痛则肌肉必紧张;凡有肌紧张又势必疼痛。
它们常互为因果关系,刮痧治疗中我们看到,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紧张也就消除;如果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则疼痛和压迫症状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刮痧是消除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方法,主要机理有:
一是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二是在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直接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
三是紧张或痉经脉与十二皮部的关系:“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十二皮部的划分是以十二经循行分布为依据的,即十二经脉都各有分支之络,这些络脉浮行于体表,有各自的分布区域,因为经脉有十二,所以皮部也分为十二,手足六经相合则称为六经皮部。
经脉的分支为络脉,皮部又可说是络脉的分区,故《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部之经络的关系对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
《素问。皮部论》:“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舍于府藏也。”指出病邪由外入内,经皮呻络呻经呻腑挛的肌肉通过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作用下得以舒展,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以消除疼痛。
(四)信息调整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等),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而脏器信息的改变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的机能平衡。
通过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这是刮痧治病和保健的`依据之一。
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内关穴,输入调整信息,可调整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延长左心室射血时间,使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改善冠心病心电图的s―T段和T波,增加冠脉流量和血氧供给等。
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足三里穴,输入调整信息,可对垂体、肾上腺髓质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提高免疫能力和调整肠运动等作用。
(五)排除毒素
刮痧过程(用刮法使皮肤出痧)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流及淋巴液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加了全身抵抗力,可以减轻病势,促进康复。
(六)行气活血
气血的传输对人体起着濡养、温煦等作用。刮痧作用于肌表,使经络通畅,气血通达,则瘀血化散,凝滞固塞得以崩解消除,全身气血通达无碍,局部疼痛得以减轻或消失。
现代医学认为,刮痧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另外刮痧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血液供应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渐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现象,此等血凝块(出痧)不久即溃散,而起自体溶血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刺激素,能加强局部的新陈代谢,有消炎的作用。
自家溶血是一个延缓的良性弱刺激过程,其不但可以刺激免疫机能,使其得到调整,还可以通过向心性神经作用于大脑皮质,继续起到调节大脑和内分泌系统的平衡。
刮痧愈痛愈有效、愈黑愈有效?
很多人以为刮痧一定要刮到疼痛才有效,或是认为出痧的颜色愈深,代表刮痧的效果愈好,这些其实是错误的想法,刮痧并不是愈痛愈有效,也不必刮到又红又紫才停手。
刮痧时感到疼痛代表气血运行不顺畅,有问题的部位刮痧疼痛度相对较高。出痧的颜色愈深、愈红、愈紫,表示症状较严重,通常症状严重者,体质通常较虚,刮痧时更不能强刮。
此外,刮痧部位或力道掌握不当,用力过猛也会造成微血管破裂,非但达不到刮痧效果,还可能引起组织损伤。
出痧后要多久才会恢复?
出痧后的皮肤看起来有很多小血点,更有人会刮出黑紫一片,看起来有点可怕,出痧颜色的深浅是疾病程度轻重的反映。
程度较轻的,痧出得少,颜色较浅,恢复也较快;程度严重的,痧出得多,颜色较深,则需要长一点的时间来恢复。一般的情况下,退痧的时间快者2~3天,慢者可能需要两周的时候,多数会在5~7天内消退。
任何部位都可以刮痧吗?
刮痧时遇到胸部乳头处,脸部、足部出现红血丝的部位应避开。
要注意方向和顺序吗?
若不只一个部位需要进行刮拭,以头部、脸部为先,再往身体部位刮拭;身体部位先上后下,先背腰后胸腹,先躯干后四肢;脸部、肩部、胸部刮拭方向由内往外,四肢及背腹部刮拭方式由上往下(但若遇到肢体浮肿、静脉曲张、内脏下垂时,则要由下往上刮拭)。
刮拭的长度要多长?
一般以穴位为中心来看,刮拭的总长度约在8~15 公分,大于穴位范围为原则,如果需要刮拭的经脉较长,则可以采用分段刮拭的方式进行。
不宜刮痧的情况及族群
1.有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凝血功能不正常、白血病患者以及严重贫血等病症患者。
2.肝肾功能不良、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期。
3.恶性肿瘤、不明原因肿块的部位、严重下肢静脉曲张部位禁止刮痧。
4.糖尿病患者皮肤有溃烂处、皮肤表面有伤口如春青痘,不宜在伤口处刮拭,以免伤口出现感染。
5.不明原因腹痛、内脏出血禁止刮痧。
6.韧带、肌腱部位的急性损伤、骨折、外科手术疤痕处,三个月内皆不宜进行刮痧。
7.妇女月经期间、怀孕期间、酒醉、饭前及饭后半小时不宜。
8.脑神经衰弱的患者避免睡前刮痧。
;2022-07-18
消暑、解热、排毒、去疲劳...到底刮痧是什么呢?该怎么刮呢?又有什么人不能刮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刮痧的知识。欢迎阅读。
刮痧原理
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的部位
人体可以刮痧的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喉骨两旁,两臂弯,两腿弯,嵴椎两旁,前胸肋骨间,后背肋骨间,两足内外踝后的足跟肌腱处,左右肋下肝脾区,以及两肩胛岗上和岗下等处。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最常刮的肩颈部位则是可以退烧、去暑、袪风寒的「颈三条」。这个部位居于头、颈交界之际,若是紧绷,会造成全身气脉不通,热气无法消散。
如何正确刮痧呢?
刮痧的工具
刮痧的工具多用有由水牛角制成的专门的刮痧板,形状为长方形,边缘钝圆。
刮痧的适应症
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刮痧的过程
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擦净,用刮痧板的边缘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在确定部位进行刮痧。刮痧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如有痧症,连刮两臂弯十几下,即出现暗紫色的条条痧痕。按上述刮痧部位,一般每处可刮20下。
如患有头痛或喉痛,则取坐位;头晕眼花或胸腹疼,则取仰位;如肩背腰骶等处疼,则取俯卧位。
一般是按照前面介绍的刮痧部位,如能依次刮完,病人立即感到轻松,可让病人休息几分钟,在前胸、后背肋间、颈椎上下,或两肩肿岗上岗下,再每处刮动十余下,再饮糖姜水或白开水,病人会异常舒畅。
刮痧的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
什么是“痧”?
当利用刮痧板向下施压时,会让微循环障碍部位瘀积的血液从毛细血管的间隙渗出,停留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就是我们看见的“痧”。
中医认为,“痧”是一种瘀结,代表体内存在着不平衡状态,瘀有阻塞的意思,当体内受到阻塞,导致气血运行不通畅,就会进一步产生疼痛及种种病症。
现代科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
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为何要刮痧?
刮痧施术于皮部对机体的作用大至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预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疗作用。
一、预防保健作用
预防保健作用又包括保健预防与疾病防变两类。刮痧疗法作用部位是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作用。
皮肤所以具有这些功能,主要依靠机体内卫气的作用。卫气出于上焦,由肺气推送,先循行于皮肤之中,卫气调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脏》)。
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及时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将表邪及时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进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
二、治疗作用
刮痧疗法的治病作用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活血祛瘀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二)调整阴阳
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和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三)舒筋通络
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损伤的软组织,可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的收缩、紧张直到痉挛便是这一警觉状态的反映,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肢体活动,从而减轻疼痛,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反应。
此时,若不及时治疗,或是治疗不彻底,损伤组织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断地发出有害的冲动,加重疼痛、压痛和肌肉收缩紧张,继而又可在周围组织引起继发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陈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
临床经验得知,凡有疼痛则肌肉必紧张;凡有肌紧张又势必疼痛。
它们常互为因果关系,刮痧治疗中我们看到,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紧张也就消除;如果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则疼痛和压迫症状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刮痧是消除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方法,主要机理有:
一是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二是在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直接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
三是紧张或痉经脉与十二皮部的关系:“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十二皮部的划分是以十二经循行分布为依据的,即十二经脉都各有分支之络,这些络脉浮行于体表,有各自的分布区域,因为经脉有十二,所以皮部也分为十二,手足六经相合则称为六经皮部。
经脉的分支为络脉,皮部又可说是络脉的分区,故《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部之经络的关系对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
《素问。皮部论》:“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舍于府藏也。”指出病邪由外入内,经皮呻络呻经呻腑挛的肌肉通过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作用下得以舒展,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以消除疼痛。
(四)信息调整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等),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而脏器信息的改变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的机能平衡。
通过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这是刮痧治病和保健的`依据之一。
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内关穴,输入调整信息,可调整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延长左心室射血时间,使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改善冠心病心电图的s―T段和T波,增加冠脉流量和血氧供给等。
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足三里穴,输入调整信息,可对垂体、肾上腺髓质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提高免疫能力和调整肠运动等作用。
(五)排除毒素
刮痧过程(用刮法使皮肤出痧)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流及淋巴液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加了全身抵抗力,可以减轻病势,促进康复。
(六)行气活血
气血的传输对人体起着濡养、温煦等作用。刮痧作用于肌表,使经络通畅,气血通达,则瘀血化散,凝滞固塞得以崩解消除,全身气血通达无碍,局部疼痛得以减轻或消失。
现代医学认为,刮痧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另外刮痧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血液供应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渐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现象,此等血凝块(出痧)不久即溃散,而起自体溶血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刺激素,能加强局部的新陈代谢,有消炎的作用。
自家溶血是一个延缓的良性弱刺激过程,其不但可以刺激免疫机能,使其得到调整,还可以通过向心性神经作用于大脑皮质,继续起到调节大脑和内分泌系统的平衡。
刮痧愈痛愈有效、愈黑愈有效?
很多人以为刮痧一定要刮到疼痛才有效,或是认为出痧的颜色愈深,代表刮痧的效果愈好,这些其实是错误的想法,刮痧并不是愈痛愈有效,也不必刮到又红又紫才停手。
刮痧时感到疼痛代表气血运行不顺畅,有问题的部位刮痧疼痛度相对较高。出痧的颜色愈深、愈红、愈紫,表示症状较严重,通常症状严重者,体质通常较虚,刮痧时更不能强刮。
此外,刮痧部位或力道掌握不当,用力过猛也会造成微血管破裂,非但达不到刮痧效果,还可能引起组织损伤。
出痧后要多久才会恢复?
出痧后的皮肤看起来有很多小血点,更有人会刮出黑紫一片,看起来有点可怕,出痧颜色的深浅是疾病程度轻重的反映。
程度较轻的,痧出得少,颜色较浅,恢复也较快;程度严重的,痧出得多,颜色较深,则需要长一点的时间来恢复。一般的情况下,退痧的时间快者2~3天,慢者可能需要两周的时候,多数会在5~7天内消退。
任何部位都可以刮痧吗?
刮痧时遇到胸部乳头处,脸部、足部出现红血丝的部位应避开。
要注意方向和顺序吗?
若不只一个部位需要进行刮拭,以头部、脸部为先,再往身体部位刮拭;身体部位先上后下,先背腰后胸腹,先躯干后四肢;脸部、肩部、胸部刮拭方向由内往外,四肢及背腹部刮拭方式由上往下(但若遇到肢体浮肿、静脉曲张、内脏下垂时,则要由下往上刮拭)。
刮拭的长度要多长?
一般以穴位为中心来看,刮拭的总长度约在8~15 公分,大于穴位范围为原则,如果需要刮拭的经脉较长,则可以采用分段刮拭的方式进行。
不宜刮痧的情况及族群
1.有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凝血功能不正常、白血病患者以及严重贫血等病症患者。
2.肝肾功能不良、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期。
3.恶性肿瘤、不明原因肿块的部位、严重下肢静脉曲张部位禁止刮痧。
4.糖尿病患者皮肤有溃烂处、皮肤表面有伤口如春青痘,不宜在伤口处刮拭,以免伤口出现感染。
5.不明原因腹痛、内脏出血禁止刮痧。
6.韧带、肌腱部位的急性损伤、骨折、外科手术疤痕处,三个月内皆不宜进行刮痧。
7.妇女月经期间、怀孕期间、酒醉、饭前及饭后半小时不宜。
8.脑神经衰弱的患者避免睡前刮痧。
;2022-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