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生药材鉴定

川楝子生药材鉴定涉及性状、显微与粉末特征及理化鉴别等多个方面。首先,核果呈现类圆形,直径约为2-3.2cm,表面颜色从金黄色到棕黄色,微带光泽,表面有深棕色小点,顶端有残留的花柱痕,基部凹陷并有果梗痕。外果皮质地较硬,与果肉间存在空隙。果肉质地松软,呈淡黄色,遇水润湿后显现粘性。果核为球形或卵圆形,质地坚硬,两端平截,通常有6-8条纵纹,内部分为6-8个室,每个室内含有一颗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其气味特异,味酸、苦。品质上,选择个大、饱满、外皮为金黄色、果肉为黄白色的为佳。
显微鉴别中,果皮横切面显示出外果皮细胞类方形,外被厚角质层。中果皮主要由薄壁细胞构成,内含淀粉粒,有的细胞内含草酸钙簇晶,直径约为16μm。分泌细胞圆形或椭圆形,尺寸范围在85-197μm×40-127μm之间。内侧分布有细小的维管束。内果皮主要由纤维构成,分布有石细胞,靠近中果皮的纤维多纵向排列,内侧纤维则多横向排列。晶纤维的含晶细胞壁厚薄不一,常数个相联,胞腔内含草酸钙棱晶或簇晶。
粉末特征呈现黄棕色。内果皮纤维与晶纤维成束,常上下层交错排列或排列不整齐。纤维的长度不一,稍弯曲,末端钝圆,直径约为9-36μm,壁极厚,有的纤维不规则纵裂成须束状,孔沟不明显,有的细胞腔内含黄棕色颗粒状物。含晶细胞壁厚薄不一,木化,含方晶或簇晶。果皮石细胞形状多样,有的呈瘤状突起或钝圆短分枝,有的类圆形、类长圆形,直径范围为14-54μm,长约至150μm,壁厚9-13μm,孔沟较稀而短,胞腔细窄。果皮孔纹细胞类长多角形或长条形,壁稍厚,弯曲,具圆纹孔或斜纹孔。种皮细胞鲜黄色或橙黄色,断面观细胞扁平,壁厚,有纵纹孔;表面观多角形,有较密颗粒状纹理。种皮含晶细胞壁厚薄不一,胞腔内充满淡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物,并含细小草酸钙方晶。
理化鉴别方法是,取本品粉末1g,加入乙醚5ml,浸泡过夜后过滤。取滤液1ml,置于蒸发皿中,挥散后,残渣加0.125%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硫酸(50%V/V)溶液6滴,呈现紫红色。此步骤用于检测三萜类物质的存在。
扩展资料川楝子又名金铃子,中药材,为楝科落叶乔木川楝树的成熟果实。主要产于中国的南方各地,以四川的产者最为上乘,故又名川楝子。川楝子性寒,味苦,是行气药的一种。主要入肝经,疏泄肝热,行气止痛,有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的功能。而且还是制作高效无残毒无污染的新型植物类农药的重要原料。
2024-09-14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0:33:2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川楝子生药材鉴定涉及性状、显微与粉末特征及理化鉴别等多个方面。首先,核果呈现类圆形,直径约为2-3.2cm,表面颜色从金黄色到棕黄色,微带光泽,表面有深棕色小点,顶端有残留的花柱痕,基部凹陷并有果梗痕。外果皮质地较硬,与果肉间存在空隙。果肉质地松软,呈淡黄色,遇水润湿后显现粘性。果核为球...

  • 川楝子,又名金铃子或川楝实,是楝科植物川楝的成熟果实。其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川楝素、生物碱、山柰醇、树脂和鞣质。具有苦寒、有小毒的性质,常用于舒肝、行气止痛、驱虫。采制季节在冬季,当果实成熟、果皮呈黄色时进行采收,然后晒干。化学成分中川楝素是主要活性成分之一,而生物碱、山柰醇、树脂和鞣...

  • 一端有果柄脱落痕迹,另一端平坦,有一棕色点状蒂痕。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有空隙,果肉浅黄色,质松软。果核球形或卵圆形,两端平截,土黄色,表面有6~8条纵棱,内分6~8室,含黑紫色扁梭形种子6~8枚。种仁乳白色,有油性。其气特异,味酸而苦。川楝子炮制方法有川楝子、炒川楝子、盐川...

  • 川楝子性状:果实类球形,直径2~3cm。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具深棕色小点。顶端有花柱残基,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成空隙,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润湿显粘性。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有6~8条纵棱,内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1粒。川楝...

  • 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少数凹陷或皱缩,具深棕色小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成空隙,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润湿显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有6~8条纵棱,内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1粒。气特异,味酸、苦。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