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十五络脉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络脉是联络经脉支脉。十二经的络脉从该相关正经的络穴分出后,皆走向互为表里的经脉,即阳经的络脉别走于互为表里的阴经,阴经的络脉别走于互为表里的阳经,从而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十二经脉和任、督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其中任脉之络从上腹部分出后下行腹部以沟通腹部诸阴经的经气,督脉从骶尻部分出后上行后背及头部,以沟通背、头部诸阳经之气。脾之大络则横行散于胸胁之间。全身络脉中,十五络较大,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之为“孙络”,遍布全身,难以计数。
十五络脉的分布:
十五别络的分布有一定的部位,其中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四肢肘膝以下分出,表里两经的别络相互联络;任脉之络分布于腹部,督脉之络分布于背部,脾之大络分布在身之侧部。
其具体的分布部位如下:
1.手太阴之别络
从列缺穴处分出,起于腕关节上方,在腕后半寸处走向手阳明经;其支脉与手太阴经相并,直入掌中,散布于鱼际部。
2.手少阴之别络
从通里穴处分出,在腕后一寸处走向手太阳经;其支脉在腕后一寸半处别而上行,沿着本经进入心中,向上系舌本,连属目系。
3.手厥阴之别络
从内关穴处分出,在腕后二寸处浅出于两筋之间,沿着本经上行,维系心包,络心系。
4.手太阳之别络
从支正穴处分出,在腕后五寸处向内注入手少阴经;其支脉上行经肘部,网络肩髃部。
5.手阳明之别络
从偏历穴处分出,在腕后三寸处走向手太阴经;其支脉向上沿着臂膊,经过肩髃,上行至下颌角,遍布于牙齿;其支脉进入耳中,与宗脉会合。
6.手少阳之别络
从外关穴处分出,在腕后二寸处,绕行于臂膊外侧,进入胸中,与手厥阴经会合。
7.足太阳之别络
从飞阳穴处分出,在外踝上七寸处,走向足少阴经。
8.足少阳之别络
从光明穴处分中,在外踝上五寸处,走向足厥阴经,向下联络足背。
9.足阳明之别络
从丰隆穴处分出,在外踝上八寸处,走向足太阴经;其支脉沿着胫骨外缘,向上联络头项,与各经的脉气相合,向下联络咽喉部。
10.足太阴之别络
从公孙穴处分出,在第一跖趾关节后一寸处,走向足阳明经;其支脉进入腹腔,联络肠胃。
11.足少阴之别络
从大钟穴处分出,在内踝后绕过足跟,走向足太阳经;其支脉与本经相并上行,走到心包下,外行通贯腰脊。
12.足厥阴之别络
从蠡沟穴处分出,在内踝五寸处,走向足少阳经;其支脉经过胫骨,上行到睾丸部,结聚在 处。
13.任脉之别络
从鸠尾穴处分出,自胸骨剑突下行,散布于腹部。
14.督脉之别络
从长强穴处分出,挟脊柱两旁上行到项部,散布在头上;下行的络脉从肩胛部开始,向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
15.脾之大络
从大包穴处分出,浅出于渊腋穴下三寸处;散布于胸胁部。
2019-08-05
mcxzy 阅读 100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4:20:5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是有规律的。十二经脉的分支络脉由于由络穴分出,故均以络穴命名。十五络脉(fifteen collaterals),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

  • 十五别络的分布有一定的部位,其中十二经脉的别络都是从四肢肘膝以下分出,表里两经的别络相互联络;任脉之络分布于腹部,督脉之络分布于背部,脾之大络分布在身之侧部。其具体的分布部位如下:1.手太阴之别络 从列缺穴处分出,起于腕关节上方,在腕后半寸处走向手阳明经;其支脉与手太阴经相并,...

  • ⒀任脉之别络:从鸠尾(尾翳)穴处分出,自胸骨剑下行,散布于腹部。⒁督脉之别络:从长强穴处分出,挟脊柱两旁上行到项部,散布在头上;下行的络脉从肩胛部开始,从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⒂脾之大络:从大包穴处分出,浅出于渊腋穴下三寸处,散布于胸胁部。

  • 络脉中的别络,是大分支的一种,总共有十五条。这些别络源自手足三阴三阳经,分布在腕踝关节的上下部位,另外还包括躯干部的任脉之络、督脉之络以及脾脏的大络。因此,它们又被称为十五别络或十五络脉,详细如下:从十二经脉中分出的络脉,以及任脉、督脉和脾脏大络的络脉,都源自络穴的分支。这些络脉...

  • 络脉的分布规律遵循一定的逻辑,主要体现在十五络脉的连接方式上:十二经脉的络脉,从各自经络穴中分支出来后,遵循特定的路径,即阴经的络脉会连接到相对的阳经,反之,阳经的络脉则连接到阴经。这种相互交织的结构,确保了经脉间的有效沟通。任脉的别络特别显著,它分布在腹部并向下延伸,为腹部的器官提供...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