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针灸异常情况应该怎样处理?

(1)晕针
病人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微弱,甚至四肢厥冷、血压下降、二便失禁、不省人事等,这就是所谓的晕针。晕针多是由于病人精神紧张、体质虚弱、饥饿疲劳、 不正及施针者手法过重,使脑部暂时缺血所致。晕针发生后应立即将针全部取出,使病人平卧,头部稍低,轻者饮用热茶水或糖水即可;重者可用指掐或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等穴,或灸百会、关元等穴,必要时应配合其它急救措施。
(2)滞针
进针后提插捻转困难,甚至不能提插捻转谓之滞针。滞针是病人精神紧张,引起针刺局部肌肉收缩,或行针、捻转角度过大,连续单向捻转,以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滞针发生后,应消除病人的紧张状态,使局部肌肉放松。因单向捻转而致者,则须反向捻转。如属肌肉一时紧张,可按揉局部,或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针,以解除痉挛。
(3)弯针
弯针是针身在体内弯曲,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和出针均感困难。弯针多是由于针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留针中病人 不适应或受到某种意外刺激而改变 ;针柄受到外力压迫和碰撞及滞针未得到及时处理所致。处理方法,如系轻微弯曲,不要再行提插捻转,应顺着弯曲方向,慢慢将针退出;如因病人改变 所致,病人应恢复原来的 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出。
(4)断针
针身折断,残端留在体内者谓之断针。断针是由于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剥蚀损坏,或行针时大力提插捻转,肌肉强烈收缩,或者 改变,滞针或弯针现象未及时正确地处理所致。处理方法:嘱病人不要紧张,不要乱动,以防断端向肌肉深层陷入,如断端还在体外,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如断端与皮肤相平,可指压针孔两旁皮肤,使斯端暴露体外,再用镊子取出;如果针身完全陷入肌肉,应在X线下定位,采用外科手术取出。
(5)血肿
出针后,局部呈青紫色或肿胀疼痛谓之血肿。血肿是由于刺伤血管所致。此时应在局部轻轻按揉,以促进局部淤血消散,血肿未消散者,24小时后可用热敷法。
2020-01-02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17 22:05:2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如果发麻发肿的情况并不严重,一般情况下两三天内可以自行缓解。若感觉不适,可以适当活动身体,促进血液循环,或者采用热敷的方式缓解局部不适。需要注意的是,在针灸后出现发麻发肿时,要观察发麻发肿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如果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或者发麻发肿范围扩大,应立即联系针灸师或医生进行咨询。此外...

  • 针灸后的异常现象之一是晕针,轻度晕针会微出汗、头昏、惊恐,处理方法是迅速起针、舒展平卧、休息3-5分钟,渐渐能自行缓解。严重的晕针会有大汗出、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处理方法是迅速起针、侧头平卧、进食糖块或喝糖水,指导患者做深呼吸,按摩印堂穴、太阳穴、内关穴,测量血压、脉搏...

  • 处理方法:嘱病人不要紧张,不要乱动,以防断端向肌肉深层陷入,如断端还在体外,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如断端与皮肤相平,可指压针孔两旁皮肤,使斯端暴露体外,再用镊子取出;如果针身完全陷入肌肉,应在X线下定位,采用外科手术取出。(5)血肿 出针后,局部呈青紫色或肿胀疼痛谓之血肿。血肿是由于刺...

  • 现列出几个针灸意外的处理,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1.晕针:拔针→平卧→喝温开水→掐人中→心肺复苏;2.滞针:不能强行拔针,应在针刺部位按摩,放松肌肉后,再缓慢出针;有机纤维缠绕的,还要旋转针体后再出针;3.弯针:不能强行拔针,应在针刺部位按摩,放松肌肉后,再缓慢出针;有机纤维缠绕的...

  • 当针灸后出现上述异常情况时,不应忽视,应该立即联系医生或前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这些异常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包括但不限于针灸操作不当、个体对针灸的特殊反应、潜在疾病状态等。通过专业医生的诊断,可以明确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建议,避免病情恶化。值得注意的是,针灸是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其效果和...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