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方法有哪些?

针灸用于疾病的康复,具有安全、副作用小的优点。如果在操作时疏忽大意,没有掌握好针刺的宜忌,或者由于针刺技术不熟练,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容易发生一些异常情况,一旦出现应及时处理,常见情况如下:(1)晕针
病人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心慌气短、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微弱,甚至四肢厥冷、血压下降、二便失禁、不省人事等,这就是所谓的晕针。晕针多是由于病人精神紧张、体质虚弱、饥饿疲劳、 不正及施针者手法过重,使脑部暂时缺血所致。晕针发生后应立即将针全部取出,使病人平卧,头部稍低,轻者饮用热茶水或糖水即可;重者可用指掐或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等穴,或灸百会、关元等穴,必要时应配合其它急救措施。
(2)滞针
进针后提插捻转困难,甚至不能提插捻转谓之滞针。滞针是病人精神紧张,引起针刺局部肌肉收缩,或行针、捻转角度过大,连续单向捻转,以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滞针发生后,应消除病人的紧张状态,使局部肌肉放松。因单向捻转而致者,则须反向捻转。如属肌肉一时紧张,可按揉局部,或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针,以解除痉挛。
(3)弯针
弯针是针身在体内弯曲,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和出针均感困难。弯针多是由于针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留针中病人 不适应或受到某种意外刺激而改变 ;针柄受到外力压迫和碰撞及滞针未得到及时处理所致。处理方法,如系轻微弯曲,不要再行提插捻转,应顺着弯曲方向,慢慢将针退出;如因病人改变 所致,病人应恢复原来的 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切忌强行拔出。
(4)断针
针身折断,残端留在体内者谓之断针。断针是由于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剥蚀损坏,或行针时大力提插捻转,肌肉强烈收缩,或者 改变,滞针或弯针现象未及时正确地处理所致。处理方法:嘱病人不要紧张,不要乱动,以防断端向肌肉深层陷入,如断端还在体外,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如断端与皮肤相平,可指压针孔两旁皮肤,使斯端暴露体外,再用镊子取出;如果针身完全陷入肌肉,应在X线下定位,采用外科手术取出。
(5)血肿
出针后,局部呈青紫色或肿胀疼痛谓之血肿。血肿是由于刺伤血管所致。此时应在局部轻轻按揉,以促进局部淤血消散,血肿未消散者,24小时后可用热敷法。
2019-12-28
mcxzy 阅读 21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8:56:0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处理:因 移动而引起滞针,必须纠正 ;如因病人精神紧张,或局部肌肉痉挛而引起的滞针,可延针长留针时间,以缓解紧张状态;或用手指在邻近部位按揉,或在附近部位加刺一针,以宣散气血,缓解痉挛;如因单向捻转而致者,须向相反方向退转,并左右轻捻使之松懈。 预防:对初诊病人及精神紧张者...

  • 现列出几个针灸意外的处理,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1.晕针:拔针→平卧→喝温开水→掐人中→心肺复苏;2.滞针:不能强行拔针,应在针刺部位按摩,放松肌肉后,再缓慢出针;有机纤维缠绕的,还要旋转针体后再出针;3.弯针:不能强行拔针,应在针刺部位按摩,放松肌肉后,再缓慢出针;有机纤维缠绕的...

  • 重者在进行上述处理后,可选取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涌泉、足三里等穴以指腹按揉或针刺,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若仍人事不省、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为防止晕针的发生,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先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其疑虑;注意病人的体质...

  • 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调整针灸手法来缓解。例如,在强烈痠痛的部位附近选取穴位,并采用泻法进行治疗,这种方法已经被证明有效。此外,根据《彭静山针灸秘传十绝招》的建议,还可以在患者的患病对侧部位,选取相对应的穴位进行针灸,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式。如果你希望了解更多详细的操作方法,可以参考我...

  • 当针灸后出现上述异常情况时,不应忽视,应该立即联系医生或前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这些异常现象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包括但不限于针灸操作不当、个体对针灸的特殊反应、潜在疾病状态等。通过专业医生的诊断,可以明确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建议,避免病情恶化。值得注意的是,针灸是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其效果和...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