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及预防方法有哪些?

针刺治病一般比较安全,但如果针刺手法不适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等,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应当绝对避免发生的意外有气胸、内脏损伤或内出血、断针等;另外,晕针、滞针、弯针以及皮下血肿等也应尽量避免发生。万一发生了意外情况,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及时、果断地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一)气胸
针刺胸、背部以及位于锁骨上窝的缺盆穴等,尽量要斜刺或平刺,如果必须直刺,一定不要刺入过深,同时在留针期间,应注意防止所遮盖的衣被将针体压向深部,以免引起气胸。
对于有肺气肿病史的病人更应加以注意。
如果发生了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气短、呼吸不畅,严重的则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发绀、汗出和血压下降等休克现象。病人患侧肋间隙变宽、胸部叩诊有过度反响、肺泡呼吸音减弱或者消失,甚则气管向健侧移位,如气串至皮下,可于患侧颈部和胸前出现握雪音。X线胸透检查可进一步确诊,并可发现漏气多少和肺组织受压的情况。
有的病例,针刺当时并无明显异常现象,隔几小时后,才逐渐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对此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如果出现气胸,应立即给病人吸氧,并与急救科室联系,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二)内脏损伤或内出血
对于肝脾肿大及腹胀的病人,针刺腹部穴位时刺入不宜过深,同时不宜采用较大幅度的提插捻转手法,以免造成可能出现的肠穿孔或肝脾出血。对于尿潴留的病人,针刺下腹部穴位时,同样应当避免膀胱的损伤。
如果发生这些情况,病人会出现腹痛等急腹症的症状,应及时请外科医生进行会诊。
(三)神经损伤
针刺哑门、风府、风池以及华佗夹脊等腧穴时不宜深刺,同时不要强力提插捻转,以免伤及脑和脊髓。针刺神经干附近的腧穴如阳陵泉等也应避免强力刺激,以免引起周围神经损伤。如果针刺后,病人局部或神经通路的远端出现了持续性的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或肌肉萎缩,则可能是周围神经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损伤,这时应暂时停止再针刺该穴位,并及时采取理疗或适当的推拿手法进行治疗。
(四)断针
断针是指毫针的针体折断并留在病人体内。如果针刺前做好针具的检查并在针刺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断针是可以避免的。断针原因多由针具质量不佳;或针身、针根由于长期反复浸泡消毒发生了腐蚀损伤,针刺前疏于检查,同时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皮肤,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致肌肉强力收缩;或留针时病人 改变;或遇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并强力抽拔;或外物碰压,均可出现断针。
为防止断针现象的发生,针刺时切勿将针身全部刺入皮肤,留针时嘱咐病人尽量不要进行 变换。
如果断针后部分针体浮露于皮肤之外,嘱病人保持原有 ,以防残端向深层陷入,及时用镊子钳出。若折断针身残端与皮肤相平或稍低,可用左手拇、食两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残端露出皮肤之外,用右手持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须在X线下定位,施行外科手术取出。
(五)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厥的现象。表现为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多汗、恶心欲吐、精神萎靡、血压下降、脉沉细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猝然昏倒、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唇甲青紫、四肢逆冷、脉细微欲绝等症。发生晕针的原因多为病人体质虚弱,并在针刺时精神过于紧张;或在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进行针刺治疗;或针刺时病人 不当;或医生行针的手法过重等。
如果发生了晕针,应当立即停止针刺,迅速出针,让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令其静卧,给予热茶、温开水或糖水饮之,一般片刻即可渐渐恢复。重者在进行上述处理后,可选取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涌泉、足三里等穴以指腹按揉或针刺,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若仍人事不省、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为防止晕针的发生,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先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其疑虑;注意病人的体质,尽量采取卧位,并正确选择舒适、自然且能持久的 ;取穴宜适当,不宜过多,手法宜轻,切勿过重;对于饥饿,过度疲劳者,应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进行针刺。医生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态变化,询问其有无异常感觉。
(六)滞针
滞针是指在留针过程中医生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以及出针均感困难的现象,这时如果勉强提插、捻转或出针,病人会感觉局部疼痛难忍。滞针的发生多由于病人精神紧张,当毫针刺入腧穴后,其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多,以致肌肉纤维缠绕针体所致。如果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为了避免滞针的发生,对于初诊和精神紧张病人,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进针时应避开肌腱,行针时手法宜轻巧,不可捻转角度过大,或单向捻转过多。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七)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弯针的原因主要是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因病人 不适,在留针时改变了 ;或因针柄受外力碰击;或因滞针处理不当。
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果是轻度弯曲,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地退出;如果针身弯曲较大,应注意弯曲的方向,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如果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断针;如果是病人 改变所造成的弯针,则应嘱其恢复原来 ,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
为了防止弯针的发生,医生针刺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避免进针过猛。留针期间,病人不要随意更动 。针刺部位和针柄应避免受外物碰压。
(八)血肿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肿痛以及皮肤呈现青紫色的现象。导致血肿的原因多为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出现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冷敷止血,再做热敷,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为防止血肿的发生,针刺前应仔细检查针具,要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针刺手法不宜过重,切忌强力提插捻转。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尤其眼球周围等组织比较疏松,更应注意出针后充分按压针孔。
2019-08-05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1:42:5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正确的预防措施包括加强针灸技术培训、提高操作规范性、充分评估患者体质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不同类型的针灸意外事故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如晕针时应立即停止针刺,让患者平躺休息;弯针、滞针等情况需要调整针刺角度或手法;血肿和后遗感则需关注局部感染和恢复情况;断针和刺伤脏器则需紧急...

  • 1.晕针:拔针→平卧→喝温开水→掐人中→心肺复苏;2.滞针:不能强行拔针,应在针刺部位按摩,放松肌肉后,再缓慢出针;有机纤维缠绕的,还要旋转针体后再出针;3.弯针:不能强行拔针,应在针刺部位按摩,放松肌肉后,再缓慢出针;有机纤维缠绕的,还要旋转针体后再出针;4.断针:双指按针孔四...

  • 晕针发生后应立即将针全部取出,使病人平卧,头部稍低,轻者饮用热茶水或糖水即可;重者可用指掐或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等穴,或灸百会、关元等穴,必要时应配合其它急救措施。(2)滞针 进针后提插捻转困难,甚至不能提插捻转谓之滞针。滞针是病人精神紧张,引起针刺局部肌肉收缩,或行针、捻...

  • 处理方法: (1)安慰儿童不要紧张,让其安静坐下来, 指导其用口呼吸,头略向前低,防止血液逆流入 口腔咽喉。(2)捏住鼻翼10分钟.(3)用湿毛巾冷敷鼻部和前额。(4)若不能止血,可用纱布卷、消毒药棉等塞鼻。(5)止血后短时间内不可用力揉搓鼻腔, 不可擤鼻子,也不做剧烈运动,避免再出血...

  • 用尖刀及小剪在耳廓炎症最明显处,根据病变范围,在耳前及耳后的不相对位或相对位皮肤上分别切除2~3个小方口,每个长约0.7~1.2cm.凡坏死软骨在方口之周围者,连同方口皮肤一起切除,在方口附近处,用刮匙刮除。周围未坏死软骨要尽可能预防性切除0.2cm.切除后用无菌盐水冲洗清洁,另再用0.1...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