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即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是指由于各种血管性原因引起的一种非外伤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局灶性神经损害的一组疾病,其中,大约1/3以上的中风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各种言语障碍。失语症为中风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是脑血管病变引起的一种后天获得性言语障碍,多是由于损伤了与言语有关的皮质及皮质间传导通路所致。其不仅影响了患者与他人的交流能力,同时影响了患者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能力。近年来随着中风发病率的逐年上升,中风后失语的康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当今医学界的艰巨任务和攻关热点,使用病灶头皮投射区围针疗法治疗该病常取得良好疗效。
传统头针疗法治疗失语症,是以大脑皮质语言中枢解剖部位在头皮的垂直投射区(最近距离投射区)即语言区为针刺部位。传统的医学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功能是由语言中枢控制和管理的,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特别是近年来CT、MRI的广泛临床应用发现,语言中枢以外的皮质和皮质下深部结构的病变也可导致失语,说明语言中枢并非是的语言管理中枢。因此,针对病灶的刺激比对相关功能区的刺激更为直接,更有针对性。本疗法采用病灶在头皮的垂直投射区(即最近距离投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病灶头皮投射区围针疗法:以头颅CT(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或MRI(核磁共振)成像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垂直投射区(最近距离投射区)的周边为针刺部位。
可能作用机理:通过针刺刺激病变区相应头皮,促进脑部病变区的血液循环和血管侧支循环建立,加强病灶区脑组织的供血供氧,激活包括语言中枢在内的相关功能区功能低下的神经细胞,发挥脑功能的代偿作用,达到大脑的功能转移和功能再建,重建语言活动等的神经环路。
本疗法可以根据病灶的大小、数量、形状而选取相应的刺激部位,依病灶形状可进行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围针,比传统头针疗法采用单一线形针刺更为灵活,更加直接刺激病灶,更有针对性。
诊断标准
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适应证
适应人群:1.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2.符合西医脑出血或脑梗死诊断;3.病情基本稳定,血压基本正常,脑出血者病情稳定2周以上;4.颅内压基本正常。
禁忌证
1.脑出血急性期病情未稳定者。
2.严重脑水肿、颅内高压者。
3.妊娠期妇女。
技术操作方法
1.器械及材料
针具:28号~30号1寸~1.5寸不锈钢毫针。
其他器材:75%酒精棉球、无菌干棉球。
2.详细操作步骤
以CT照片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垂直投射区(最近距离投射区)的周边为针刺部位,用28号~30号1寸~1.5寸不锈钢毫针4~8针(针数视病灶大小而定)围针,采用平刺法,针尖方向皆刺向投射区的中心。病灶在额叶,取额部头皮相应投射区;病灶在顶叶,取顶部头皮相应投射区;病灶在颞叶、基底节,取颞部头皮相应投射区。针刺得气后以180次~200次/分的频率捻转1分钟~2分钟,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次。配穴取哑门、廉泉、通里穴,用平补平泻手法。
3.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天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暂停治疗3天~5天后可继续第2个疗程。通常可根据病情治疗2~3个疗程。
4.关键技术环节
本疗法关键技术环节在于正确定位CT照片所示病灶的头皮投射区,以及规范的针刺操作。
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于年纪较大,身体虚弱的患者,进行针刺的手法不宜过强,针刺时应尽量选取卧位。
2.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3.头部因血管丰富,出针后易出血,甚则出现血肿,出针后应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1.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处理: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取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并注意保暧。静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糖水,一般即可恢复。
2.血肿:是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2023-03-07
传统头针疗法治疗失语症,是以大脑皮质语言中枢解剖部位在头皮的垂直投射区(最近距离投射区)即语言区为针刺部位。传统的医学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功能是由语言中枢控制和管理的,但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特别是近年来CT、MRI的广泛临床应用发现,语言中枢以外的皮质和皮质下深部结构的病变也可导致失语,说明语言中枢并非是的语言管理中枢。因此,针对病灶的刺激比对相关功能区的刺激更为直接,更有针对性。本疗法采用病灶在头皮的垂直投射区(即最近距离投射区)围针治疗中风失语症。病灶头皮投射区围针疗法:以头颅CT(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或MRI(核磁共振)成像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垂直投射区(最近距离投射区)的周边为针刺部位。
可能作用机理:通过针刺刺激病变区相应头皮,促进脑部病变区的血液循环和血管侧支循环建立,加强病灶区脑组织的供血供氧,激活包括语言中枢在内的相关功能区功能低下的神经细胞,发挥脑功能的代偿作用,达到大脑的功能转移和功能再建,重建语言活动等的神经环路。
本疗法可以根据病灶的大小、数量、形状而选取相应的刺激部位,依病灶形状可进行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围针,比传统头针疗法采用单一线形针刺更为灵活,更加直接刺激病灶,更有针对性。
诊断标准
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适应证
适应人群:1.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2.符合西医脑出血或脑梗死诊断;3.病情基本稳定,血压基本正常,脑出血者病情稳定2周以上;4.颅内压基本正常。
禁忌证
1.脑出血急性期病情未稳定者。
2.严重脑水肿、颅内高压者。
3.妊娠期妇女。
技术操作方法
1.器械及材料
针具:28号~30号1寸~1.5寸不锈钢毫针。
其他器材:75%酒精棉球、无菌干棉球。
2.详细操作步骤
以CT照片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垂直投射区(最近距离投射区)的周边为针刺部位,用28号~30号1寸~1.5寸不锈钢毫针4~8针(针数视病灶大小而定)围针,采用平刺法,针尖方向皆刺向投射区的中心。病灶在额叶,取额部头皮相应投射区;病灶在顶叶,取顶部头皮相应投射区;病灶在颞叶、基底节,取颞部头皮相应投射区。针刺得气后以180次~200次/分的频率捻转1分钟~2分钟,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次。配穴取哑门、廉泉、通里穴,用平补平泻手法。
3.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天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暂停治疗3天~5天后可继续第2个疗程。通常可根据病情治疗2~3个疗程。
4.关键技术环节
本疗法关键技术环节在于正确定位CT照片所示病灶的头皮投射区,以及规范的针刺操作。
注意事项
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于年纪较大,身体虚弱的患者,进行针刺的手法不宜过强,针刺时应尽量选取卧位。
2.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3.头部因血管丰富,出针后易出血,甚则出现血肿,出针后应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1.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处理: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取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并注意保暧。静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糖水,一般即可恢复。
2.血肿:是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202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