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漫谈|知母虽能滋阴润燥,但苦寒之品,只宜实热证,不可误用

知母一味,中药学教材谓其“苦,甘,寒”,而《神农本草经》只谓“苦、寒”,并无一“甘”字,从其功效来看,确能滋阴滑润,加一“甘”字亦未不可。
知母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归肺、胃、肾经 ,能清肺、胃、肾之火,又能滋肺、胃、肾之阴。故虽同为苦寒,其与黄连、黄芩、黄柏不同,三黄苦燥有伤阴之弊,知母却无此缺点。
《本经》言知母“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知母性寒、质润,“主消渴、热中”是其正治。
“除邪气”,如何理解?凡致病不正之气皆可谓邪气,因而其范围很广,结合知母性味而言,必是指燥热之邪气。
“肢体浮肿”之症,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知母如何能治肢体浮肿?张锡纯解释为 “其主肢体浮肿者,以其寒滑能通利水道而肿自消也”, 张山雷亦云 “知母清热而苦寒泄降,则水道通而肿自消,非脾阳不振,肾水泛溢之肿病”,故知母治浮肿作用在肺,用于肺热致宣降失常、水道不利所致之浮肿,然临床用知母治浮肿并不多见。

关于“补不足,益气”最易误解,叶天士《本草经解》谓“益气者,苦寒益五脏之阴气也”,此说大是不通,苦寒攻伐之品,怎能当补益之药用?知母并无直接补气功效,也不同于人参“主补五脏”之阴,《本经》此言可理解为热清邪祛,正气自复,即“邪祛正自安”、“祛邪即所以扶正”之义。
知母虽兼甘润,毕竟苦寒之品,只适宜治实火有余之证。 如治阳明气分之实热,证见壮热、大汗、烦渴、脉洪大等,与石膏相伍而成白虎汤;治肺热咳嗽,证见咳嗽、口渴、痰黄而粘等,与黄芩、贝母、瓜蒌等同用,如清金化痰汤;如治相火亢盛,证见潮热、盗汗、心烦、失眠等,与黄柏配伍,如知柏地黄丸。

至于肠燥便秘一证,必兼肺胃热盛而致津伤最为适宜,如果单纯津液不足,知母不能重用,以免苦寒伐伤脾阳而致变证。 所以一般脾胃虚寒、便溏者不宜使用 ,《名医别录》也谓“多服令人泄”,当注意。
关于知母苦寒之性,张锡纯认为其苦寒之性不大,他在《中药亲试记》中说:“知母原不甚寒,亦不甚苦,尝以之与黄芪等分并用,即分毫不觉凉热,其性非大寒可知。又以知母一两加甘草二钱煮饮之,即甘胜于苦,其味非大苦可知。”这是张氏的体会,可以参考,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宜仔细辨证, 以实热有余为使用要点, 方不致孟浪。
(沈祥立,2021年1月22日晚) @大家 健康 #大家 健康 超能团## 健康 2021#
2022-08-26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17 22:10:2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知母一味,中药学教材谓其“苦,甘,寒”,而《神农本草经》只谓“苦、寒”,并无一“甘”字,从其功效来看,确能滋阴滑润,加一“甘”字亦未不可。知母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归肺、胃、肾经 ,能清肺、胃、肾之火,又能滋肺、胃、肾之阴。故虽同为苦寒,其与黄连、黄芩、黄柏不同,三...

  • 特点: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美丽,根状茎及根入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等功效。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特点:多年生草本,根状茎横走,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材,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等功效。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特点: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粗短,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有发表透疹...

  •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凉血解毒等功效,在陕北地区有广泛的种植。知母: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等功效,适合在陕北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生长。射干:具有清热解毒、祛痰利咽等功效,是陕北地区的一种重要药材。白芍: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等功效,适合在陕北地区种植。牡丹: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其根皮还可入药...

  • 其实在临床上治疗失眠,只要找准病因,有时根本就不需要用到酸枣仁、龙骨、牡蛎这一类所谓的安神的药物一样可以达到治疗效果。 曾经我就用温胆汤(竹茹,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炙甘草)治疗一位老人的失眠,效果非常好,而里面没有加任何所谓“安神”作用的中药,其关键就在于辨证,认清失眠的症结所在。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