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的配方是什么?

四逆汤

组成:炙甘草、干姜、生附子。

方歌: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腹痛吐泻脉微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辨证要点:为回阳救逆的基础方。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炙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生附子一枚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少阴病,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以及太阳病误汗亡阳者。

【方剂歌诀】四逆汤中附草姜,阳衰寒厥急煎尝,

腹痛吐泻脉微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四逆汤,出自《伤寒论》.

【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2g)干姜一两半(9g)甘草二两,炙(6g).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本方证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又称阳虚寒厥证。阳衰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恶寒蜷卧、四肢厥冷,而冷过肘膝;阳虚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阳气者,精则养神。”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肾阳衰微,火不暖土,则腹痛吐利。此阳衰寒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方中附子生用,大辛大热,走而不守,回阳救逆,尤善温肾阳,为回阳祛寒要药,为君药。干姜辛热,守而不走,温中祛寒,为臣药。二者一守一走,气味雄厚,使温阳之力更为宏大,故前人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附、姜配伍,重在温补肾阳以补先天。2022-12-31
张仲景的四逆汤配方是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2克);干姜一两半(9克);甘草二两,炙(6克)。
方剂出处:四逆汤,出自汉·汉仲景《伤寒论》。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方解:本方证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又称阳虚寒厥证。阳衰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恶寒蜷卧、四肢厥冷,而冷过肘膝;阳虚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
方中附子生用,大辛大热,走而不守,回阳救逆,尤善温肾阳,为回阳祛寒要药,为君药。干姜辛热,守而不走,温中祛寒,为臣药。二者一守一走,气味雄厚,使温阳之力更为宏大,故前人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
附、姜配伍,重在温补肾阳以补先天。炙甘草甘缓和中,既能缓和姜附燥烈峻猛之性,使其无伤阴之弊,且与干姜配伍,重在温补脾阳以补后天,为佐使。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四逆自温,故名“四逆汤”。
现代研究
现代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维持性腹膜透析中水肿伴心衰、缓慢性心律失常、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老年高血压病、混合型高脂血症、单纯佳晕厥、缺血性脑卒中等证属阳虚寒盛的病症。
以上内容参考:四逆汤 - 百度百科
2022-12-29
mcxzy 阅读 51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1:38:4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张仲景的四逆汤配方包括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2克);干姜一两半(9克);甘草二两,炙(6克)。2. 方剂出处:四逆汤,出自汉·汉仲景《伤寒论》。3.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4. 方解:...

  • 1、四逆汤的标准配方。附子制)00g姜200g草蜜炙)00g。2、四逆汤的做法。以上三味,附子、甘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姜通水蒸气蒸镏提取挥发油,另器保存,姜渣再加水煎煮1小时,煎液与蒸镏分离挥发油的溶液合并,滤过,再与附子、甘草的煎液合并,浓缩...

  • 1. 张仲景所创立的四逆汤,其配方主要包括附子、干姜和炙甘草这三种药材。2. 四逆汤最初用于治疗霍乱等急性疾病,其症状表现为剧烈的腹泻、四肢冰冷、脉象微弱等。3. 该方剂特别适用于那些体态肥胖、面色苍白、精神不振、眼睑浮肿、对冷敏感、偏好温暖、大便不成形的人群。4. 在现代医学中,四逆汤的...

  • 1. 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记载的四逆汤配方包含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陵备神炙。2. 四逆汤的用法用量原文指出,将上述药材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对于身体强壮者,可加大附子和干姜的用量。3. 四逆汤证候的理解认为,它是由于心肾阳气衰弱,...

  • 四逆汤,这一源自中医的经典方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治疗价值。其配方精简而精妙,由九克炙甘草、八克干姜及六克附子(需生用)巧妙组合而成。在烹制时,需添入适量清水,慢火煎煮约半小时。对于需求较大的个体,可适当增加干姜的用量以应需。如今,无论是线上商城还是实体药店,均能找到...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