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罂粟的功效与作用

罂粟 (《本草图经》) 【异名】罂子粟(《本草拾遗》),御米、象谷、米囊、囊子(《开宝本草》),莺粟(《滇南本草》)。 【来源】为罂粟科植物罂粟的种子。 【植物形态】罂粟 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茎直立,高60~150厘米。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具短柄,上部叶无柄;叶片长卵形成狭长椭圆形,长6~30厘米,宽3.5~20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而抱茎,边缘具不规则粗齿,或为羽状浅裂,两面均被白粉成灰绿色。花顶生,具长梗,花茎长12~14厘米;萼片2,长椭圆形,早落;花瓣4,有时为重瓣,圆形或广卵形,长与宽均为5~7厘米,白色、粉红色或紫红色;雄蕊多数,花药长圆形,黄色;雌蕊1,子房长方卵圆形,无花柱,柱头7~15枚,放射状排列。蒴果卵状球形或椭圆形,熟时黄褐色,孔裂。种子多数,略呈肾形,表面网纹明显,棕褐色。花期4~6月。果期6~8月。 原产欧洲南部及亚洲。 本植物的嫩苗(罂粟嫩苗)、果实的乳汁( )、果壳(罂果壳)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种子含少量罂粟碱、 及痕迹那可汀,发芽种子含相当多的那可汀;据另一报道还含有 ,可待因及蒂巴因。种子尚含11-氧卅酸。 【性味】①《开宝本草》:"甘,平,无毒。" ②《本草图经》:"性寒。" 【功用主治】治反胃,腹痛,泻痢,脱肛。 ①《本草图经》:"主行风气,驱逐邪热,治反胃胸中痰滞。" ②《纲目》:"治泻痢,润燥。" ③《医林纂要》:"除胃热。"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剂。 【宜忌】《得配本草》:"多食利二便,动膀胱气。" 【选方】①治反胃不下饮食:白罂粟米二合,人参末三大钱,生山芋五寸长(细切,研)。三物以水一升二合,煮取六合,入生姜汁及盐花少许,搅匀,分二服,不计早晚食之,亦不妨别服汤丸。(《南唐食医方》罂粟粥法) ②治赤白痢:罂粟壳(去穰、蒂令净,炙黄),罂粟子(炒令微黑)。上同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小鸡头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泻,米饮下。小儿,丸如粟米大,量大小加减服之。(《百一选方》)
提醒您:罂粟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2022-11-24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5:27:2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①《本草图经》:"主行风气,驱逐邪热,治反胃胸中痰滞。" ②《纲目》:"治泻痢,润燥。" ③《医林纂要》:"除胃热。"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剂。 【宜忌】《得配本草》:"多食利二便,动膀胱气。" 【选方】①治反胃不下饮食:白罂粟米二合,人参末三大钱...

  • 1、罂粟种花的种子、果实中的汁液所制成的 ,以及干燥果壳都可入药。2、罂粟种子可治反胃、腹痛、泻痢、脱肛。3、瞿粟壳味酸性平。入肺、肾、大肠经。功能敛肺止咳,涩肠定痛。治久咳、久泻、久痢、脱肛、便血、心腹筋骨诸痛、滑精、多尿、白带。4、 味苦性温有毒,入肺、肾、大肠...

  • 药理作用:野罂粟具有显著的镇咳作用,延缓豚鼠组织胺反应,松弛支气管痉挛。并具有镇静、镇痛效果,其水煎剂能抑制家兔肠管蠕动。全草水煎剂对小白鼠腹腔给药的LD50为15.85±0.08克/千克体重。中药性味功能:味酸、涩、微苦,性微寒,有毒,有镇痛、敛肺止咳、止泻固涩的功效。蒙药用法:味甘、苦,...

  • 有毒,但可入药,具有镇痛、敛肺、固涩之功效,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慢性肠炎、痢疾、久咳喘息、胃痛、偏头痛、痛经、白带、遗精、脱肛等症。【药 名】 野罂粟 【拼 音】 YEYINGSU 【来 源】 为双子叶植物药罂粟科植物野罂粟的果实、果壳或带花的全草。 【功 效】 解毒止痢、止咳定喘。 【主...

  • 功效与作用:敛肺,涩肠,止痛。属收涩药下属分类的敛肺涩肠药。临床应用:内服:1~2g。外用:适量。用治久咳,久泻,脱肛,脘腹疼痛。药理研究:镇痛,催眠,呼吸抑制与镇咳;抑制肠蠕动;缩瞳;松弛平滑肌。化学成分:罂粟壳含少量 ,可卡因,蒂巴因、异紫堇杷明碱、罂粟碱、原阿片碱和罂粟壳碱...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