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病证的肝胆脾胃证的辨别

肝胆脾胃在五行上分属阴木、阳木、阴土、阳土、木土两脏腑在生理方面维持着正常协调的关系,但在病理情况下这种协调关系变为不和、可能出现 一系列的病症,即肝郁脾壅、肝郁脾湿、肝郁脾虚、肝气犯胃、肝气乘脾、脾虚肝乘、脾湿肝郁、脾塑肝郁、肝脾两虚等九个证。首先应明了的什么是肝郁?什么是肝气?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指出:“肝气郁结与一般肝气证恰恰相反,肝气证是作用太强、疏泄太过、故其性横逆;肝气郁结是作用不及、疏泄无能、故其性消沉。”任应秋在《向证点滴》中也指出:“有的是因为肝气虚而力不能舒,有的是因为肝气郁而力不得舒”。可见肝气,正常应具有疏泄功能,这正是秦伯未指出的“肝脏以气为用”的生理功能。这种正常水平的疏泄作用即五行中说的“木克土”。如因某种病理原因导致肝气过旺,疏泄太过、便形成了“肝乘脾(胃)”的病理状态,即上述“肝气犯胃”、“肝气乘脾”的病机。这是原发于肝而继发于脾胃的两个证。反之,由于脾虚或胃弱,也可导致肝气来乘,就叫做“脾(胃)虚肝乘”。两者都是“木克土“正常生理关系破坏,变成“木乘土”的病理状态。如果在某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肝气疏泄不是太过,而是不及,就是肝气郁结。肝郁,则木不克土,会影响脾胃正常的升降纳运功能,导致饮食水谷输布障碍发生中焦壅满,就叫做肝郁脾壅;如果明显表现为脾在运化水湿功能方面的障碍,就叫做肝郁脾湿。如果表现为脾不能升其清阳之气,不能转输精微物质至五脏六腑,出现气血虚损,就叫做肝郁脾虚。这是原发于肝,继发于脾胃的三个症。相反,如果因脾胃壅滞在前,脾湿在前,脾气虚弱在前而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发生障碍的,就分别叫做脾壅肝郁,脾湿肝郁和脾虚肝郁了。如果肝气虚,疏泄无力,再加上脾气虚、气血不足,便形成肝脾两虚证。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肝气有太过与不及两方面;肝脾(胃)两脏亦有原发与继发之别,因此在临床上,不能囫囵吞枣,将肝脾胆胃有关的九种证一般对待。一般来说,原发于肝继发于脾的肝气症,应以治肝为主,扶脾为辅,治肝气应以酸泻、甘缓为主。原发于脾、继发于肝的肝乘证,应以补脾为主、泻肝为次。原发于肝、继发于脾的肝郁证、应以治肝为主、治脾为辅。肝郁证应以辛散、柔养结合为法;原发于脾、继发于肝的肝郁证,则应以治脾为主,兼以疏肝。以上各证若辨析不清,用药无法,疗效是很难提高的。

2016-05-31
mcxzy 阅读 6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6:52:0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肝血虚证 - 症状: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肢体麻木、血虚症状。- 病因:脾胃虚弱、肾精不足、久病耗伤、失血过多等。- 证候分析:肝血不足导致头目失养,视力减退或夜盲;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失眠多梦;女性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面色、唇舌淡白;脉细。- 辨证要点:眩晕、视力减退、肢体麻...

  • 肝胆证候以实证多见。肝木疏土,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木生于肾水,长于脾土,故肝胆病与脾、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临床证候如肝脾不调、肝肾阴虚、胆胃郁热等即属之。肝气郁结主要脉症为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善太息,得嗳气则舒,或见梅核气,或见瘿瘤,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

  • 肝阴不足则有胁肋隐痛、头晕耳鸣、口干眼涩、五心烦热等特征,舌红少津,脉细数。肝血亏虚则以胁痛、头晕目眩、手足麻木、月经不调等表现,面色苍白,眼睑唇舌色淡,脉弦细。肝胆湿热的症状包括胁痛、腹胀、厌油腻、口苦、大便溏薄、小便赤涩,严重时可能出现黄疸,舌苔黄腻,脉滑数。瘀血阻络表现为...

  • 然而,在湿热偏重方面,两者有所不同:脾胃湿热以湿重为主,表现为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溏泻等;而肝胆湿热则以热重为主,表现为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此外,两者在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上也存在差异。肝胆湿热导致的脾胃症状相对较轻,多因肝气横逆犯胃所致;而脾胃湿热则因湿热之...

  • 三证均属湿热证,但究其病因。病机及病位又不尽相同。肝胆湿热证的病变在肝胆,脾胃湿热证的病变在脾胃。肝胆湿热证可出现腹胀呕恶,纳呆,但主要见肝胆疏泄失常,胆气上逆的胁肋胀痛、口苦、身目发黄、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妇女则见外阴瘙痒,带下黄臭,苔黄腻,脉弦数等症。脾胃湿热证则表现为脘腹痞...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