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英文参考 thirteen evil acupoint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ēngfǔ GV16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鬼穴:1.穴名冠“鬼”诸穴的统称;2.经穴别名。
4 穴名冠“鬼”诸穴的统称·鬼穴 鬼穴是指穴名冠“鬼”诸穴的统称。或指“十三鬼穴”。[1]
十三鬼穴是指治疗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出《备急千金要方》。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认为精神失常多因鬼邪作祟所致,故把能治疗这类病证的穴位称作“鬼穴”。即人中(鬼宫)、少商(鬼信)、隐白(鬼垒)、大陵(鬼心)、申脉(鬼路)、风府(鬼枕)、颊车(鬼床)、承浆(鬼市)、劳宫(鬼窟)、上星(鬼堂)、男子的阴下缝穴或女子的玉门头穴(鬼藏)、曲池(鬼腿)、舌下中缝穴(鬼封)。但《针灸聚英》所载的《宋·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与此有所出入,少申脉、上星、曲池、阴下缝穴和玉门头穴,增神庭、乳中、阳陵泉、行间[2]。
5 经穴别名·鬼穴 鬼穴为经穴别名,即风府[1]。出《备急千金要方》。
穴位 风府 汉语拼音 Fengfu 罗马拼音 Fengfu 美国英译名 Windy Prefecture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16 日本 16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5 富耶氏 IVG15 德国 LG15 英国 Gv16 美国 Go16
风府为经穴名(Fēngfǔ GV16)[3]。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舌本(《针灸甲乙经》),鬼穴(《备急千金要方》),鬼枕(《备急千金要方》),曹溪(《本事方》),惺惺(《画墁录》),鬼林(《针灸学》(南京))。属督脉[3]。风府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3]。风即风邪,府即聚集处,此穴在枕下,可治风邪之为病,常是风邪聚集的部位,故名风府[3]。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精神分裂症,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头痛,项强,眩晕,失音,癫狂,中风,痫证,癔症,中风不语,舌缓不收,目痛,聋哑,背痛,呕吐,黄疸,下肢诸疾,半身不遂,颈项强急,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等。
5.1 风府穴的别名 舌本(《针灸甲乙经》),鬼穴(《备急千金要方》),鬼枕(《备急千金要方》),曹溪(《本事方》),惺惺(《画墁录》),鬼林(《针灸学》(南京))。
5.2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大风颈项痛,刺风府。
5.3 穴名解 风即风邪,府即聚集处,此穴在枕下,可治风邪之为病,常是风邪聚集的部位,故名风府[3]。
5.4 特异性 风府是阳维脉、督脉的交会穴[3]。
5.5 所属部位 后头[4]
5.6 风府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风府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5]。
风府穴位于项正中线,入后发际1寸,当枕骨粗隆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6]。
风府穴位于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正坐,头微前倾取穴[3]。
风府穴在督脉的位置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肌肉)
风府穴在后头部的位置(骨骼)
5.7 风府穴的取法 正坐,头微前倾,于后正中线上,后发际直上1寸处取穴。
风府穴位于颈后区,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正坐,头微前倾取穴[3]。
正坐,头微前倾,当枕外粗隆直下,于后发际正中上1寸凹陷处取穴[7]。
5.8 风府穴穴位解剖 风府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之间,颈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左、右头后大、小直肌之间。浅层布有枕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的分支及枕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枕下神经的分支。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斜方肌腱之间→项韧带(左右头半棘肌之间)→左右头后大、小直肌之间[3]。
皮肤→皮下组织→项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8]。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3颈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分布;深层有枕大神经和枕动脉分布;再深层可穿透被膜,损伤脊髓[8]。
布有第三枕神经与枕大神经分支,枕动脉分支[6]。
5.9 风府穴的功效与作用 风府穴具有散风熄风、通关开窍的功效。
风府穴有祛风邪、利机关、清神志作用[3]。
风府穴是督脉、足太阳、阳维脉之交会穴,临床擅长治内风、外风。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项强、背痛,或外感风热所致的头面五官诸疾,均可疏风解表以治之。[9]
风府穴为十三鬼穴之一,名鬼枕,意谓本穴具有醒脑开窍、熄风宁神的作用,故可治疗肝风内动,上扰神明之癫狂、痫证、中风。[9]
风府穴为风邪聚结之处,又乃风邪侵袭人体之门户,故以祛风而擅长,临床可以治疗内风、外风等多种病证[9]。
风府穴为足太阳经、阳维脉、督脉之会穴,有清热散风,化痰开窍之功[10]。
后脑与颈项最容易受风邪之侵犯,而其间之诸风穴(风府、风池、风门、翳风、秉风等)也为治疗风邪所必须。[10]
5.10 风府穴主治病证 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精神分裂症,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头痛,项强,眩晕,失音,癫狂,中风,痫证,癔症,中风不语,舌缓不收,目痛,聋哑,背痛,呕吐,黄疸,下肢诸疾,半身不遂,颈项强急,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等。
风府穴主要用于治疗外感,神志以及头项、口鼻等部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颈项强痛、目眩、鼻塞、鼻衄、咽喉肿痛、暴瘖、中风舌急难言及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痫、脑萎缩、延髓麻痹、高血压等[3]。
风府穴主治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狂、中风[8]。
风府穴主治癫狂,痫证,癔症;中风不语,舌缓不收,目痛,鼻衄,鼻塞,聋哑,咽喉肿痛,头痛;项强,背痛;呕吐,黄疸,下肢诸疾,半身不遂等[7]。
风府穴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衄,咽喉肿痛,中风不语,以及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头痛,流行性感冒等[6]。
治舌急不语,咽喉肿痛。失音,头痛,眩晕,颈项强急,中风癫狂, 。神经性头痛,颈项部神经、肌肉疼痛,感冒,癔病。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5~1寸[6]。
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8]。
针尖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3][7],深度应根据患者颈围的粗细掌握[7],一旦出现肢体麻电感应立即退针[7],不可再行提插 *** [7]。
注意:
禁深刺[6]。
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3]。
不可深刺,以免伤及深部延髓[8]。
由于针尖向上深刺易入枕骨大孔,因此,针刺时以针尖朝向口与鼻尖方向较为安全。本穴深刺时一般有两个阻力感,第一个阻力感来自项韧带,然后是落空感,第二个阻力感是硬脊膜。操作时要特别注意针尖不要穿过硬脊膜,以防刺伤延髓。[7]
5.11.2 灸法 可灸[7]。
不灸[3]。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此穴禁灸,诸风穴多忌灸,以火入风穴则走窜愈烈也。犹炉灶之火,得风则旺也,慎之为要。[10]
5.12 风府穴的配伍 风府穴配风门、风池、列缺、合谷、复溜治风寒感冒[3]。
风府穴配后溪治后头痛[3]。
风府穴配阳谷治目妄视、狂走[3]。
风府配风市,有疏风通络的作用,主治寒 伤肌肤经络。
风府配肺俞、太冲、丰隆,有理气解郁的作用,主治狂躁奔走,烦乱欲死。
风府配风池、水沟、太冲、合谷,治小儿惊风[7]。
风府配大椎、本神、身柱、腰奇,治癫痫[7]。
风府配百会、太阳、风池、昆仑,治头痛[7]。
风府配承浆、天柱,治头项强痛[7]。
风府配哑门、廉泉,治中风舌缓、暴喑不语[7]。
5.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
《伤寒论》: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针灸甲乙经》:足不仁,刺风府。头痛项急,不得倾倒,目眩,鼻不得喘息,舌急难言,刺风府主之。狂易多言不休,及狂走欲 ,及目妄见,刺风府。暴喑不能言,喉嗌痛,刺风府。
《针灸甲乙经》:督脉、阳维之会。
《针灸聚英》:项后入发际1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
《针灸资生经》:风府者,伤寒所自起,壮人以毛裹之,南人怯弱者,亦以帛护其项。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禁不可灸,不幸使人失喑。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头痛,颈急不得回顾,目眩,鼻衄,喉咽痛,狂走,目妄视。
《扁鹊心书》:但此穴入针,人即昏倒,其法向右耳入三寸,则不伤大筋而无晕,乃千金妙法也。
《针灸大成》:主中风,舌缓不语,振寒汗出,身重恶寒,头痛,项急不得回顾,偏风半身不遂,鼻衄,咽喉肿痛,伤寒狂走欲 ,目妄视。头中百病,马黄黄疽。
《肘后歌》:腿脚有疾风府寻。
5.14 风府穴研究进展 5.14.1 对凝血机制的影响 针刺风府、哑门,观察其对脑出血患者血液凝固与纤溶系统的影响。经两个月治疗后,测得血凝固程度降低,纤溶时间显著缩短。说明针刺风府、哑门有促进血浆纤溶系统活性增强、使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的作用,有利于脑出血部位血块的溶解、吸收。[7]
5.14.2 对血压的影响 风府对垂体性高血压有降压作用。针刺家兔“风府”,发现连续针刺5次(每日1次),在末次针后3h,脑皮质、肝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均增强。连续针刺7次后3h,皮质下组织和肾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亦出现增高。[7]
5.14.3 调整胃功能 针刺风府穴,对胃功能有良性调整作用[3]。可使胃酸及胃蛋白酶高者降低、低者升高[7]。
5.14.4 增强脑皮质、肝、肾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 针刺动物风府,脑皮质、肝、肾和腓肠肌的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增强[10]。
5.14.5 引起皮层、皮层下结构、肝、肾及腓肠肌组织化学改变202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