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如何起源的,是圣人们传下来的吗?

“金元四大家”将中医系统分成了四大学派,分别为: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
刘完素(公元1100一1200),字守真,河间人,故世称刘河间,北宋末至金章宗年间,因母病不治发愤学医,从《内经》病机19条阐发病多从火化,故称为火热派的代表人物,药喜用寒凉,对后世温病学派影响较大。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有《河间六书》等。
张从正(公元1156一1228),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人。私淑刘河间,但治病以攻邪为主,对汗、吐、下三法有独到见解,成为攻下派的代表人物,传世之作有《儒门事亲》等,因其善治急证,故推为四大家之首。
李杲(公元1180一1251),字明之,号东垣,河北真定人,师从《医学启源》作者,易水学派创立者张元素(字洁古)。注重脏腑功能的调节,而以脾胃为中枢,成为脾土派的创始人。传世有《脾胃论》等。
朱震亨(公元1281一1358),字彦修。骛州义乌人,因其居前有一溪流,名丹溪。故世人尊其为丹溪先生。学术观点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用滋阴之法,被后世视为滋阴派创始人。传世之作有《格致余论》,《丹溪心法》等。

中医源于圣人
传统观点认为,中华医药知识是伏羲、神农、黄帝等上古圣人传下来的。《淮南子》、《通鉴外记》就提出,“圣人出”才有“医方兴”和“医道立”;唐代医学家王冰认为中医学是“三圣(伏羲、神农、黄帝)道”。
因此,《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等早期医学经典才会托名上古圣人之名。这样的传说也非常多,如伏羲画卦,才有了阴阳学说;神农尝百草,才有了中医的药物学知识;黄帝与天师岐伯问答,始有《黄帝内经》。
2022-09-27
中医理论来源于人神共治的时代,很多中医济世救人积累功德,能与天地相融合,取天地之精华,开慧眼,透视身体,看到经络,五脏六腑。中药的归经,四气五味也是看到的,这是充满物欲的现代人所没有的功能2023-03-29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9:13:2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源于圣人 传统观点认为,中华医药知识是伏羲、神农、黄帝等上古圣人传下来的。《淮南子》、《通鉴外记》就提出,“圣人出”才有“医方兴”和“医道立”;唐代医学家王冰认为中医学是“三圣(伏羲、神农、黄帝)道”。因此,《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等早期医学经典才会托名上...

  • 据传统观点,中华医药知识由伏羲、神农、黄帝三位圣人传承,伏羲画卦,奠定阴阳学说基础;神农尝百草,积累药物学知识;黄帝与天师岐伯问答,形成《黄帝内经》,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点。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难经》、《伤...

  • 中医药的起源,源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总结出了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这些经验被圣人提炼和总结,最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体系。人们认为,医学起源于动物本能的观点,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医药。尽管动物本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作...

  • 上述的几种起源论都是不正确的,那中医的起源究竟是如何的呢?现在比较正统的观点是:中医药的起源是出之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特别是与疾病做斗争的实践。早期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可谓是极端匮乏的,他们的居住饮食都相当粗糙,常因误食一些有毒的植物而产生呕吐、腹泻、昏迷等中毒反应,严重的会引起死亡。为了保护自己,...

  • 中国的医学始祖是岐伯。岐伯是中国上古时期最有声望的医学家,道家名人,精于医术脉理,名震一时,后世尊称为“华夏中医始祖”“医圣”。今传《素问》基本上是黄帝询问,岐伯作答,以阐述医学理论,显示了岐伯高深的医学造诣。中国传统医学素称“岐黄”,或谓“岐黄之术”,岐伯当属首要地位。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