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三补七消之法指什么?

中医三补七消应该是专指"厚姜半甘参汤"的应用而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该方主治症状:腹部胀满、饭前轻饭后重、上午轻下午或夜间重、不喜温按、或恶心呕吐大便溏薄、神疲纳呆、舌胖淡有齿痕、苔厚腻或白滑、脉濡缓。病因是脾虚失运、痰湿内阻、气机壅滞所致。治宜健脾燥湿、下气除胀。方用"厚姜半甘参汤"。
原汤方组成: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一两
此症病机为发汗伤脾气脾阳,致使运化失司,痰湿内阻,气机不畅,病本已虚,气阻为甚,以气机阻滞为主要矛盾,因此该方以量大力猛之燥湿行气降逆和胃药为主,量少力轻之健脾助运药为辅,共成七消三补之剂,以治虚三(分)实七(分)之证;此证腹胀的特点是下午或夜间为甚,上午症状不明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夜间人不进食,虚弱的脾气和脾阳会得到暂时性的恢复,加之上午阳气逐渐升发,脾宜升则健,天人相应,脾阳渐旺,因此在上午症状不明显或很轻,下午至夜间阳气渐衰,阴气转盛,体内有形之痰湿阴邪越显旺盛,痰湿内阻,气机不畅,脾气越虚,从而出现腹胀;胀非苦不泄、满非辛不散、湿非温不化、虚非甘难补,故用大剂朴姜夏苦以泻之、辛以散之、温以化之以去其邪、通其滞,再以参草甘以补之,用小剂防其助满。
诸药配合,补而不壅,消而不损,为消补兼施之剂。因燥湿化痰行气消满之药的用量大,而补脾益气之药的用量小,故称作补三消七之法。

【方歌】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 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2019-02-15
回答补益—补充缺少的东西,虚则补之。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等 发表—发散体表之邪。外邪侵袭人体,最开始在体表,疏通体表经络,把邪气赶走。攻里—病邪在体内,把病邪驱逐出去。和解—调和 表里—偏外为表,偏内为里 消补—消法含有消散和破削的意义,是使用消导、消散、软坚、化积等药物排出体内...2019-02-15
古语说“三分调,七分养”,意思是说,当身体不舒服时,可以通过食用特别的食物、药物或者保健品来进行调养。但是“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睡补”是民间流传较广的一句话,可见睡觉的重要性。2019-02-15
mcxzy 阅读 333 次 更新于 2025-04-18 03:55:3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7、七补——补气血 滋阴养血: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推血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精、气、血同源互化。鹿血生精、可滋阴,精可化气、精亏则气虚,气可生神,精足则神旺。阿胶补血,精血化气、补精养血则气血充盈。气可生血、行血、摄血,血液的运行,主要有赖...

  • 中医有言“三分治,七分养”,指的是:在病人康复过程中,医生和药物所起的作用较少,身体的恢复更多依赖于自我调节,也就是修复自愈力的过程。尽量依靠内力来治愈疾病,这是中医的根本宗旨,也是医疗的至高层次。而在依靠内力疗伤期间,如果脾胃消化吸收不好,则内力无源,所以平日要多注重保养脾胃生化...

  • 第三是运动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房事养生。《洞玄子》、《素女经》等也是研究“房中术”的书籍,讲究阴阳和谐,...

  • 中医养生六大精髓在于阴阳平衡,使人体内外环境协调;气血调和,保障生命活动顺畅运行;脏腑协调,让五脏六腑各司其职;经络通畅,为气血运行开辟道路;饮食有节,依体质与时节合理进食;起居有常,顺应自然规律作息,以此全方位维护人体健康,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之目的。

  • 七分饱 每餐七八分饱,健康长寿活到老。每餐七分饱健康缓衰老,老鼠吃得少,活得就长,已是定论。‘’七分饱‘’是指进食宜饥饱适中。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输送,主要靠脾胃来完成。进食定量,饥饱适中,恰到好处,则脾胃足以承受。消化、吸收功能运转正常,人便可及时得到营养供应,以保证各种...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