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迟脉,寸脉,关脉

是 寸 关 尺(不是迟,迟脉是脉象的一种)
具 置看图 左右手代表脏器不一样
分别为: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
右手寸、关、尺代表肺、脾、肾
如图所示

2010-03-31
寸口又称脉口、气口,其位置在腕后挠动脉搏动处,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依据是:寸口为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为气血会聚之处,而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皆起于肺而止于肺,故脏腑气血之病变可反映于寸口。另外,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同属太阴,与脾胃之气相通,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脏腑气血之盛衰都可反映于寸口,所以独取寸口可以诊察全身的病变。

寸口分寸、关、尺三部,以高骨(桡骨茎突)为标志,其稍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分寸、关、尺三部,共六部脉。寸、关、尺三部可分浮、中、沉三候,是寸口诊法的三部九候。

寸关尺分候脏腑,历代医家说法不一,目前多以下列为准:

左寸可候:心与膻中 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 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 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以上资料《中医诊断学》

新概念:
一、传统脉学理论概要

经过历史的演变,诊脉方法从遍诊法发展到诊脉独取寸口,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断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的部位关前(腕前)为寸,关后(肘侧)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3部,共为6脉。寸口脉诊病原理,1、寸口脉为脉之大会可候全身。2、寸口脉气明显,脉象具有代表性。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与宗气一致。4、部位固定浅表,方便易行。

诊脉指法:医者在诊脉时应当选择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脉者略呈45度角,利于拇指指目紧触脉搏.指目即指头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与指甲二角连线之间的部位,形如人目,,是手指触觉比较敏锐的部位,而且推移灵活,便于寻找指感最清晰的部位,并可根据需要适当调节指力。如脉象细小时,手指着力点可偏重于指目前端;脉象粗大时,着力点偏重于指目后端。诊脉时三指平按或垂直下指,都是不合适的。布指: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桡侧)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切脉时,布指疏密要得当,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相适应。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关法",不必分寸关尺。运指法:1、举法:即浮取;2、按法:即沉取;3、寻法:即中取;4、总按:即三部九候,左右对比法;5、单诊:即用一个手指诊断一部脉象的方法,调节指力,把握脉象。正常脉象: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5至,相当于72-80次/分钟(成人),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脉位变异:有的人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飞脉;若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名叫反关脉;还有出现于腕侧其他位置的,都是生理特异的脉位,即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不属于病脉。

二、现代解剖学相关理论

解剖学描述:桡动脉,自肱动脉发出,与桡骨平行下降,在前臂上部被肱桡肌掩盖,在前臂下部行于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位置表浅,可摸到搏动,为临床最常见的摸脉点。桡动脉在桡腕关节处绕桡骨茎突至手背,再经第一掌骨间隙入手掌深面,末端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成掌深弓。桡动脉在行程中除分支营养前臂桡侧肌肉、桡骨外,还发出以下主要分支:1,掌浅支,在桡腕关节处发出,穿鱼际肌或沿其表面至手掌,与尺动脉终支吻合成掌浅弓。2,拇主要动脉,在第一掌骨间隙内由桡动脉发出,立即再分为3个分支,营养拇指两侧和食指桡侧。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1、桡动脉绕桡骨茎突至手背,不在寸脉部位通过;2、在寸脉部位的肌肤表面触摸到的是掌浅支动脉,而不是桡动脉。

三、现代脉诊实践

根据临床观察所见:绝大多数的脉象,关尺脉强,寸脉部位无脉,这和桡动脉的解剖学走向有密切关系。因为桡动脉在行至关脉部位(即桡骨茎突)时分出两支,一支开始斜向尺侧和屈腕肌腱方向延伸,在手舟骨部位最为明显,而另一分支则斜向拇指背侧延伸,这样一来,寸脉部位就形成了一片没有动脉穿过的三角地带,所以,在传统寸脉部位一般是摸不到脉搏的,也就没有寸脉可言。

那么怎样才能摸到寸脉呢?那就是把食指指目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在腕部桡侧屈腕肌腱与腕横纹交叉点,可摸到寸脉,实际上这时的寸脉不在桡动脉上,而是在桡动脉的分支-掌浅支动脉上。寸脉为掌浅支动脉,关、尺脉则为桡动脉。由于关部脉下面是桡骨茎突,脉搏震荡有力,所以关脉搏动最有力。尺脉位于桡动脉的上游,血管压力最大,所以尺脉也比较有力。由于寸脉是由桡动脉的细小分支-掌浅支动脉的一部分,这里血流量明显减小,血压明显降低,所以,寸脉搏动力量最弱。寸、关、尺的脉力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寸、尺、关。这与传统切脉理论有很大差异,我的这些认识主要是根据解剖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结果而得来的。

根据临床观察,右侧的寸脉搏动比左侧的寸脉搏动有力,可能与右手活动多有关。凡是寸脉搏动有力者,大多数病例患有高血压、眩晕症,尤其是在老年人更明显。其脉搏特点是:1、大部分患者的传统寸脉部位脉搏摸不到;2、大部分患者右侧寸脉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3、寸脉脉搏越是表浅有力者,越容易发生眩晕,血压异常。

脉学的现代研究,有用超生研究的,有用动感仪描记的,但与临床实际都有很大差异,不能满意解释临床现象,所以都不了了之。

真正意义上的脉诊,寸关尺三部脉都能够切在桡动脉上的要数藏医学诊脉法,它更为科学合理。传统中医脉诊的结果是:寸脉在掌浅支动脉上,关尺脉在桡动脉上,而不是一贯认为的寸关尺三部脉都在桡动脉上。

四、传统寸口脉理论与现代解剖学理论的碰撞

1、传统脉学理论认为寸口脉在桡动脉上,而按照现代解剖学理论,寸口脉的寸脉在桡动脉的分支—掌浅支上;2、传统脉学理论认为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齐,先用中指定关,但按照现代解剖学理论,中指定关以后,食指摸不到寸脉,因为桡动脉在桡腕关节处向深层潜入,而桡动脉的分支掌浅支则向桡侧屈腕肌键延伸,寸脉部位形成了无动脉穿行区;3、传统脉学理论要求诊脉时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齐,中指定关,但根据现代解剖学理论,要想摸到寸脉,就必须把食指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可以触及脉动,而这个脉动是掌浅支动脉,并不是桡动脉。

五、寸口脉理论的新认识

传统寸口脉诊法有很多优点,但根据现代解剖学理论来讲,它也有不足,也需要得到补充和修正。中指定关,三指落定后,再将食指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即可准确的切到寸关尺三部脉。因为桡动脉在桡骨茎突处分支,桡动脉穿桡腕关节向掌心深部延伸,它的分支掌浅支动脉则斜向腕部尺掌侧皮下延伸,位置表浅,易于触及。然而,藏医学中的切脉方法值得借鉴。藏医学认为:寸脉位于腕部横纹向心1寸处,即桡骨茎突起的内侧,分为寸、甘、怡三部。中医叫寸关尺,藏医叫寸甘饴。即中医学的关脉部位为藏医学的寸脉,尺脉部位为藏医学的甘脉部位,紧邻甘脉的向心处为怡脉,这三部脉都定位于桡动脉上,便于实施切诊。

六:结论:

传统中医学有关寸口脉的理论具有卓越的指导性,一直沿用至今。而现代脉学研究新理论,一直未能满意诠释脉学的真谛。根据现代解剖学理论比照,传统脉学理论也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明显的是寸脉的定位问题和相应的三指诊脉,中指定关的指法问题。而寸脉的准确位置应该在传统寸脉部位再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位置,以利于触摸到寸脉的搏动。传统的三指对齐的指法也应改为食指向尺侧前移0.5厘米左右处定位,以利于触摸到寸脉的搏动。建议采用藏医学中的寸口脉诊脉部位,更为合理实用。

资料来源转引自《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罗化云

仅供参考。部位图楼上已经给你了。就不再重复了。2010-03-28
mcxzy 阅读 27 次 更新于 2024-07-13 18:44:5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浮脉在人体主什么病呢,多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也有例外的,如浮脉,如果阴分虚极,阳亢于外,也现浮脉,且多浮而有力,多属重病。下一步,需要回到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

  • 1、传统脉学理论认为寸口脉在桡动脉上,而按照现代解剖学理论,寸口脉的寸脉在桡动脉的分支—掌浅支上;2、传统脉学理论认为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齐,先用中指定关,但按照现代解剖学理论,中指定关以后,食指摸不到寸脉,因为桡动脉在桡腕关节处向深层潜入,而桡动脉的分支掌浅支则向桡侧屈腕肌键延伸,寸脉部位形成...

  • 脉象的搏动,迟脉和数脉是不会同时出现的。如果脉象数博、止歇再博的为促脉,迟缓止歇的是结脉。如果一呼一吸脉象搏动三次是迟脉,属于寒性病症,一呼一吸六次以上为热性病症。寸为心肺部位,关为肝胆、脾胃部位,尺为命门、肾、膀胱、大小肠和三焦部位。沉为五脏病症或内伤,浮为六腑病症或外感。...

  • 一般是用中指放在桡骨头处的动脉搏动处,食指放在前面的位置就是寸脉,无名指放的下面的地方叫尺脉,中指下为关脉.左手为心肝肾,右手为肺脾肾.一般认为怀孕后心脉大而有力者为男.肺脉大而有力者为女.

  • 中医认为,脉一共有三处:寸关尺,叫做 “三脉” 。寸脉:因为位置距离 “掌骨” 一寸。关脉:因为这里往里面一点就是 “内关穴” 的位置,在尺骨与挠骨之间,穿过去就是 “外关穴” 。尺脉:这里距离 “曲池穴” 一尺。脉搏的快慢有讲究:过快,叫做 “速脉”;过慢,叫做 “迟脉”;不慢...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