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证包括

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
寒证简介:
寒是冬季的主气,故寒病多见于冬天,但其他季节亦可见,外寒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寒邪,伤于肌表为“伤寒”,直中脏腑为“中寒”,也可与他邪合并致病为风寒、寒湿等,内寒是脏腑阳气不足,主要是肾阳不足所致。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如寒邪外束,卫阳受损出现恶寒,寒邪中里伤阳而出现各脏腑寒象、身寒肢冷,呕吐清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痰涎稀薄等。寒性凝滞主痛:寒使机体气血凝滞、运行不畅,因而疼痛,如外感寒邪周身疼痛;寒中胃肠则脘腹疼痛:侵犯骨节则骨节疼痛。
寒性收引:寒在皮毛腠理,则毛窍收缩、卫阳郁闭出现恶寒、无汗、寒客血脉则血脉收缩而显紧脉;寒在筋骨、经络,则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寒邪由表入里易于化热:寒邪使腠理闭寒,阳不能泄,阳气内闭而化热,或邪正相争,阳盛于外;或邪传阳明.入里化热。
外寒:寒邪由外侵入机体而致病。伤寒:外感寒邪,客于肌表,营卫运行不畅,腠理闭阻,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身痛、苔白、脉浮紧。治宜辛温解表。寒痹:寒邪伤络或筋骨、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四肢拘急,屈伸不利,得热痛减,遇寒加剧,治宜温经散寒。
中寒:寒邪直接伤里,腹痛腹泻、肠鸣、呕吐清水,或战栗身凉,四肢冷,脉伏,治宜温中散寒。内寒;:阳气虚弱后各脏腑功能低下,衰退出现阳虚里证,畏寒肢冷,气短、唇青、腹胀便溏。纳差,腰脊冷痛,小便频数,男子阳痿,女子带下清稀。

肝(气,吴茱萸;血,当归)、心(气,桂心;血,同上)、脾(气,吴茱萸;血,同上)肺(气,麻黄;血,干姜)、肾(气,细辛;血,附子)、胆(气,生姜,血,川芎)、大肠(气,白芷;血,秦艽)、小肠(气,茴香;血,玄胡)、三焦(气,黑附;血,川芎)、膀胱(气,麻黄;血,桂枝)、心包络(气,附子;血,川芎)。
2023-08-02
mcxzy 阅读 6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4:16:2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寒证可分为外感寒邪和内生寒邪。外感寒邪指寒冷气候或环境侵袭人体,引起寒证;内生寒邪则源于人体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身体。治疗寒证的基本原则是温阳散寒。根据不同寒证类型和症状,中医采用的治疗方式可能包括发汗解表或温补阳气。饮食调理对于寒证患者尤为重要。应避免生冷寒凉食物,选择温热性质的食物,...

  • 中医的寒证,是指人体内出现了阴寒特质的症状。阴寒特质包括了肢体冰凉、恶寒发热、喜热饮食、大便稀溏等状况。寒证的起因大多是由于病邪入侵体内,直接引起体内阴阳平衡失调,使得阴寒特质逐渐显露出来。在中医看来,寒证的治疗应该主要从温散寒邪、调理阴阳平衡两个方面入手。中药方面常用当归生姜汤、补中...

  • 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寒证简介:寒是冬季的主气,故寒病多见于冬天,但其他季节亦可见,外寒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寒邪,伤于肌表为“伤寒”,直中脏腑为“中寒”,也可与他邪合并致病为风寒、寒湿等,内寒是脏腑阳气不足,主要是肾阳不足所致。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如寒邪外束,卫阳受...

  • 寒证指的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症状,可以由感受寒邪或机体自身阳虚阴盛引起。寒证的临床表现包括恶寒喜暖、面色苍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这些症状是由于阳气不足或被外寒所伤,不能发挥温煦形体的作用,导致体内阴寒内盛,津液不伤...

  • 寒证是指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可能由外感寒邪或体内阳气虚弱引起。寒证的类型多样,根据病因与病位的不同,可以分为表寒、里寒、实寒和虚寒等。感受寒邪侵袭肌表或直中内脏,会出现表寒或里寒的症状。寒证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常见症状包括怕冷喜暖、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蜷缩而卧、口淡不渴、痰涎...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