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中药,寒湿没了,阳气足了,脾胃好了

文/温暖中医

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



知艾者福。

大家对艾草的认识是从哪里开始的呢?

是香甜软糯的艾草青团,还是端午门前悬挂的那一抹绿?

不得不说,艾草真的太低调了,不争不抢,不卑不亢,就连诗人都忍不住赞美它:无意争颜成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

艾草又被称作纯阳之草,说明它的阳气是很足的,明代大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曾说过,艾草取的是“太阳真火”。所以你看艾草的能量是大自然赋予的,大自然成就了它,又把它赐予了我们,而我们又怎能辜负大自然的这番美意?

自古以来,艾草就是中医里的一味良药,而它确也不辱使命,在散寒除湿的道路上所向披靡。

寒湿之人最适合用艾草来调理,除了做灸,最好的用法就是泡脚,或者煮水外洗。

关于艾草的功效,《本草从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

具体来讲:

1、艾草可以降虚火

反复口腔溃疡、牙龈肿痛,一般是因为体内有虚火,坚持用艾草泡脚可以把虚火引下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

虚火和实火不一样,实火是实实在在的火气,虚火是因为寒气重,寒气把阳气排斥在外,阳气不得已离开老家,跑到了很远的地方,就是邪火,所到之处,牙龈肿痛,口腔溃疡,一派上火的迹象。

其实并不是真的有火,大家要记住了,实火不常出现,虚火隔三差五就登门拜访,实际上身体还虚寒着呢。生活中有多少人面临着这种困扰,就是一边上火,一边又特别怕冷,艾草就能打破这种局面。

2、艾草可以调理湿疹

湿疹的出现和脾虚有很大关系,脾喜暖恶寒,脾胃受到寒气的影响,运化水湿的功能有所下降,湿气往外走,纷纷往毛孔里钻,最后冒出一个一个的小疹子。

急性期可以用艾草煮水清洗患处,洗完以后再把艾草敷上去。缓解期坚持用艾草泡脚,能把脾胃里头的寒气慢慢散掉。古人也会把艾草和生姜、红枣放到一起煮水喝,但是因为艾草水的味道实在不怎么好,接受不了的朋友还是老老实实泡脚吧。

3、艾草可以去屑、止痒

头屑多也是个大问题,非常影响个人形象,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头屑多也是因为虚火上炎,头皮缺少滋润,严重的可能还会面临脱发的问题。经常用艾草煮水洗头,可以去屑止痒,还能起到一定的预防脱发的作用。

4、艾草可以调理女性痛经

中医讲不通则痛。不通是因为体内有寒气,寒气阻塞气血运行,至于说经期有血块也是寒气在作怪,寒凝血瘀嘛。在活血化瘀的同时最好能配上一些温阳散寒的药材,因为寒邪不去,瘀血很难彻底化掉。艾草就很好,有一个中成药叫艾附暖宫丸,就是以艾草作为主药。

5、艾草能为身体带来阳气,能把不通的经络打通,艾草的通行之力有多厉害,十二经络它都能通,这在中药里头是很少见的。阳气充足,阳气通行的道路四通八达,这就能改善现在很多人都面临的手脚冰凉,关节冷痛的问题。

6、一不小心受了风寒,有感冒的征兆,赶紧抓一把艾草,大火煮开,再煮十来分钟,煮好以后兑点温水,泡到身体微微出汗,体内的寒气也就散得差不多了。

艾草泡脚常规用量在15-20克,泡的时候最好用木盆,泡脚水要没过脚踝,泡脚虽然能让人感到舒适和放松,但也不能泡太久,二十分钟左右,泡到津津汗出,这就刚刚好。2022-06-25
mcxzy 阅读 2 次 更新于 2025-04-19 10:53:2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2. 补脾胃去寒湿的中药方:- 益母草、丹参、川芎、郁金、赤芍、桃仁、红花、当归、延胡索、三棱、莪术、刘寄奴、水蛭等,可以帮助降低全血粘度。- 乳香、没药、三棱、莪术、桃仁、山楂、郁金、刘寄奴等,可以降低血液粘滞性。- 川芎、红花、五灵脂等,可以降低血小板黏附性。- 当归、川芎、赤芍、红花、...

  • 中药仙茅泡水喝可以温肾壮阳、祛除寒湿,对于体内阳气不足、寒湿入侵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治疗男性出现的阳痿、早泄以及女性出现的宫冷,还有患者出现的小便失禁,多见于老年患者,以及患者出现的腰膝酸痛、筋骨软弱、抽筋、下肢痉挛等,这些都适合。仙茅泡水喝也可以对于更年期的综合征进行辅助治疗,可以...

  • 益母草、丹参、川芎、郁金、赤芍、桃仁、红花、当归、延胡索、三棱、莪术、刘寄奴、水蛭可降全血度。乳香、没药、三棱、莪水、桃仁、山楂、郁金、刘寄奴可降 血液 粘滞性。川芎、红花、五灵脂可降低血小板黏附性。当归、川芎、赤芍、红花、刘寄奴可降低血小板聚集性。补脾胃去寒湿的 护理 工作 第...

  • 我们先来看看这附子,它是一味辛热的药材,入心,肾,脾经,可以起到回阳补火,逐火寒湿的作用,附子在体内走而不守,温通开散,无所不到,对于一些阴寒内盛,身凉肢冷,阳衰欲脱的人群有着不错的改善。这干姜不仅是我们平时炒菜用的香料,再中药材里还是一味良药,它与附子一样都是辛热的药材...

  • 2、寒湿之邪停留于脏腑,要选用入脏腑的化湿或者燥湿药。如藿香、陈皮、半夏、厚朴等。3、寒湿之邪 用药 ,还要看引起寒湿的具体病因。寒湿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多由于外感六淫之寒湿;内湿多由于脏腑阳气不足,尤其是脾肾阳虚导致的内湿。外湿宜祛邪,内湿要温补脏腑之阳气。若要解决湿寒之邪,便...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