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风邪是引起风证的病因,中医将发病急暴,善行,数变,搔痒,开泄,动摇,强直等病症,均责之于风邪所致。风邪实属风症类比的病因命名,把具有发病急暴,善行,数变,搔痒,开泄,动摇,强直等特性的病症的致病原因,取类比象的命曰“风邪”,病症叫作“风证”。
此风绝非空气流动之风。风邪被误解为空气流动之风的人极多,不仅普通百姓有此误解,就许多中医而言,有此误解者并非少数。他们称之谓“邪风”“贼风”。
风邪作为风证的病因,它究竟是些什么东西,现代医学已有如下解读:
【荨麻疹】具有奇痒,忽起忽消的风团疹块,中医叫“培(白字,打不出)瘰风”,俗称“鬼风疙瘩”。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食物、药物、感染、接触某些动植物蛋白代谢物等诱因,或受热、情绪紧张促使乙烯胆碱释放等因素,作用于人体肥大细胞,释放化学介质组胺。组胺作用于皮肤粘膜,使局部微血管扩张、渗出、水肿,发生荨麻疹“风团”。以上,各种诱因,乙烯胆碱,肥大细胞,组胺,都属于“培(白字,打不出)瘰风”的风邪。
简介
编辑
寒即怕冷,是病人的主观感觉,临床细辨又有恶寒、恶风、畏寒、寒战之别。恶寒是指患者感到寒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缓解。恶风是指患者遇风觉冷,避之则缓,常较恶寒为轻。畏寒是指患者感到寒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则能缓解。寒战是指患者恶寒严重,而伴有全身发抖。
热即发热,是指患者的体温高于正常,或体温正常,但患者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如五心烦热(是指病人自觉胸中烦热,伴有手足心发热)、骨蒸发热(是指病人自觉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
寒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两方面。一般来说,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感受寒邪,多见恶寒;热为阳邪,其性炎热,感受热邪多见发热。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问寒热应首先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症状,如有寒热症状,则应进一步询问怕冷与发热是否同时出现,寒热出现的时间、轻重、持续时间及有关兼症等。临床常见的寒热症状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四个类型。
恶寒发热
编辑
恶寒发热是指病人在恶寒的同时,出现发热(体温升高),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是诊断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外邪袭表,影响卫阳“温分肉”的功能,肌表失于温煦而恶寒;邪气外束,腠理闭塞,卫阳失于宣发则郁而发热。在外感病中,由于恶寒是发热的前奏,故外邪袭表,无论是否发热,恶寒为必见之症。故古人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之说。由于感受邪气性质的不同,寒热并见的症状又有轻重之别,临床据此可判断表证的类型。
1. 恶寒重发热轻
恶寒重发热轻为外感寒邪所致,见于表寒证,常伴有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症。由于寒为阴邪,袭表郁遏阳气,故见恶寒重而发热轻。
2. 发热轻而恶风
发热轻而恶风是外感风邪所致,见于伤风表证,常伴有自汗、脉浮缓等症。由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使腠理疏松,阳气郁遏不甚,故见恶风而发热轻微。
外感表证的寒热轻重,除与病邪性质有关外,还与邪正盛衰密切相关。如邪正俱盛者,恶寒发热皆较重;邪轻正衰者,恶寒发热均较轻;邪盛正衰者,多恶寒重而发热轻等。
3. 发热重恶寒轻
发热重恶寒轻为外感热邪所致,见于表热证,常伴有微汗出、面红、咽喉肿痛、脉浮数等症。由于热为阳邪,易致阳盛,故见发热重而恶寒轻。
但寒不热
编辑
但寒不热是指患者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的症状,见于里寒证。根据发病的急缓、病程的长短,可分为以下两个类型:
1. 新病恶寒
新病恶寒可见于外感病初期尚未发热之时,或者寒邪直中脏腑的情况。若病人突感恶寒肢冷,伴有脘腹冷痛,喜温拒按,或咳喘痰鸣,脉沉迟有力等症,属于实寒证。多因感受寒邪较重,直接侵袭机体,使阳气郁遏,机体失于温煦所致。可见于表实寒证,亦见于里实寒证。
2. 久病畏寒
久病畏寒是指病人经常畏寒肢冷,得温则缓,常伴有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少气懒言、舌淡嫩、脉沉迟无力等症,属于里虚寒证。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伤阳,致使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所致。
但热不寒
编辑
但热不寒是指病人只感发热,不觉怕冷,甚或反恶热者。多属阳盛或阴虚所致里热证。根据发热的轻重、时间、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壮热、潮热、微热三种类型。
1. 壮热
病人身发高热(体温 39 ℃以上),持续不退,甚至不恶寒,反恶热者,称为壮热,常兼有面赤、大汗出、烦渴饮冷、脉洪大等症。多因风寒表邪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邪正相搏,阳热内盛,蒸达于外所致。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气分阶段,或伤寒病的阳明证,属里实热证。
2. 潮热
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者,称为潮热。根据发热特征和病机的不同,临床上常见有以下三种情况:
( 1 )阳明潮热热势较高,常于日晡之时(即申时,为下午 3 ~ 5 时)明显。因系胃肠燥热所致,见于阳明腑实证,故称之为阳明潮热或日晡潮热,属于里实热证。邪热入里,与胃肠糟粕互结,故热势较高,并伴见腹满、便秘、口渴、舌红苔黄厚燥等症;日晡为阳明经气正旺之时,抗邪力最强,故此时发热更甚。
( 2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不觉热,扪之稍久,即感灼手者),午后尤甚。因系湿热蕴结所致,常见于湿温病,故称湿温潮热。湿遏热伏,热在湿中,湿难透达,故身热不扬,并伴有身重、脘痞、苔腻等症。
( 3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自觉其热自骨内向外蒸发。因系阴虚内热所致,故称阴虚潮热,或骨蒸潮热。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加之夜间卫阳入里,内热更甚,故见午后或入夜低热,并伴见颧红、消瘦、盗汗、舌红少苔等症。
3. 微热
病人的热势不高(多在 37 ℃~ 38 ℃之间),或仅自觉发热,体温不高者,称为微热或低热。一般来说,微热者的发热时间比较长,多属内伤疾患所致,按病机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 1 )气虚发热表现为长期微热,烦劳则甚,常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脉虚等症。由于脾虚气陷,清阳不升,久郁而发热。
( 2 )阴虚发热多表现为长期微热,其病机及意义见“阴虚潮热”。
( 3 )气郁发热表现为情志不舒,时有微热,常伴有急躁易怒,胁肋胀痛,脉弦等症。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化火所致。
( 4 )小儿夏季热表现为小儿在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低热不止,兼见烦躁口渴,无汗多尿等症,至秋凉时不治自愈。多因小儿气阴不足,不能适应夏季炎热气候所致。
寒热往来
编辑
寒热往来,又称往来寒热,是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发作,是邪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表现。临床常见以下两种类型:
1. 寒热往来,发无定时
是指病人寒热往来,交替而作,发无时间规律,常伴有口苦,咽干,目眩,胸胁满闷,不欲饮食,脉弦等症,见于伤寒少阳病。多因外感病邪,由表入里而尚未达于里,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所致。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
2. 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是指寒战和高热交替发作,发有规律,一日一作,或两、三日一作,并伴有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症,见于疟疾病。疟邪内侵,潜伏于半表半里的膜原部位,疟邪入内与阴相争则恶寒战栗,外出与阳相争则壮热,故寒战与高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
感冒十分常见,每个人都患过多次感冒。在中医看来,感冒就是外感邪气而致。在自然界有六种邪气,即风、寒、暑、湿、燥、火。风邪侵害人体,一般多侵害人的头面部位,常常外感风寒而引起的头痛、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咽痛等。中医认为,外感以风寒、风热两种证症候最为多见,此外,时令之暑、湿、燥邪也能杂感而为病,所以又有夹暑、夹湿、夹燥等不同兼证。
中医强调,只有明确了“外感”属于哪一个“证型”,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治疗。
Part 1
风寒感冒
症状: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清稀色白,遇寒症状加重,在暖和的环境会使咳嗽减轻。舌苔薄白而润,口不渴或喜热饮。
在人们的印象中,风寒感冒常常发生在寒冷的冬季,在天寒地冻的季节,穿得太少,被狠狠冻了一下,于是就患上了风寒感冒。实际上,在温暖的南方,四季不分明,气温变化却较大。因而,稍不注意,也会“受凉”而患上风寒感冒。比如,在炎炎的夏天,也会因汗出当风或贪凉引起风寒感冒。举个简单的例子,人在蒸桑拿的时候,温度非常高,但是从桑拿房中出来,不小心吹了风受了凉,就容易感冒了。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人大多数是属于阴虚或湿热体质,风寒容易入里化热,因此风寒感冒后,化热很快,一般数小时至数天就会出现咽痛、痰黄等热象,医生查体也会发现咽喉充血明显,甚至是扁桃体化脓肿大。但风寒初起时,患者有怕冷、出汗少或流清涕的症状,这其实就是风寒引起。
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闵存云副主任医师认为,在风寒感冒初起时,应尽早用生姜、葱白、红糖水发汗,所谓“在卫汗之可也”,邪在卫表时,用达到“汗之”的目的,微汗病解。如果不能缓解,出现了咽痛、痰黄等症状,再用清热消炎、抗病毒类药物,会取得一定的效果。需要强调的是,如果过早使用寒凉的药物,会导致风寒内陷,出现咽痛、咳嗽不愈。
治疗要点:
对于风寒感冒,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应选用药性偏温、具有疏散风寒的药物,如风寒感冒冲剂、荆防冲剂、五积散、感冒软胶囊、伤风感冒冲剂、杏苏感冒冲剂,或者选用六味汤、桂枝颗粒等祛风散寒类的药物。此时不能用药性寒凉的中成药,如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用错了会导致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
以中药板蓝根为例,其味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适宜于身体壮实之人,但身体虚弱者却要慎用。同时,如果症状是风寒感冒,那么服用板蓝根就等于是“雪上加霜”,过于苦寒的用药,不仅易伤脾胃,且让病情加重而缠绵难愈。
饮食宜忌:
忌:各种冰制饮料;属寒凉性质的瓜果,如西瓜、梨、香蕉等。
宜:发散驱寒的食品,如生姜、葱白、芫荽、豆豉、紫苏等。
Part 2
风热感冒
症状:
恶寒轻、发热重、头胀痛,鼻塞、流浊涕,口干、咽喉肿痛,咳嗽、咯黄稠痰、不易咯出,舌红、苔薄黄。
5月5日就立夏了,在南方,气温会迅速升至30℃左右,贪凉饮冷,耗伤阳气,极易导致夏季感冒——热伤风。这种体内有热,又受了风寒的热伤风,主要症状有头痛、咽喉痛、流鼻涕,时而伴有发烧。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中医师陈瑞芳说,从中医角度来讲,热伤风是感受了六淫邪气中的暑邪而致病的。因此,热伤风的发热与感受寒邪而产生的秋冬季感冒是有区别的,《内经·生气通天论》里记载,“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热病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出。”其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一般病人没有寒冷的感觉,只是发热、出汗多。所以,在夏天的热伤风,如果还像冬天感冒一样吃退热药,效果就不会好,而且还有一定副作用。
患热伤风其实比风寒感冒要难受。风热感冒的病因在于风邪和热邪的侵犯,治疗要祛风清热,使外邪泄出,才能解除表证(即症状)。陈瑞芳表示,在不发热或轻微发热的情况下,感冒患者可以采用食疗的方法祛风清热,如果汗出透了,热伤风可以不药而愈。
实际上,预防风热感冒的关键,是在大热天里切莫贪凉过度。不要因为天气炎热而睡在露天处;坚持冷水洗脸,但不能在出汗时用冷水冲洗身体;不能一出汗就去吹空调或风扇,更要避免冷风直接吹向身体……凡此种种,对热伤风都能起到预防作用。
治疗要点:
风热感冒治疗应选用药性偏凉的中成药,如桑菊感冒冲剂、双黄连口服液、风热感冒冲剂、羚翘解毒丸、柴黄清热冲剂、银柴合剂、清热解毒颗粒等。而不能用药性偏温的中药或中成药,否则,会引起发热升高,咽痛加重。
饮食宜忌:
忌:辛辣食品,如辣椒、花椒、肉桂、咖啡。
宜:清淡食品,以疏散风邪、清热解毒、止咳,如菊花、茶叶、白菜、白萝卜、甜梨、甜橙等。
Part 3
暑湿感冒
症状:
发热、多汗,腹痛、腹泻,关节疼痛,流鼻涕、鼻塞、咳嗽、咽痛,眼睛发红,倦怠、没有食欲。
广东的夏季,通常天暑下逼,地湿上蒸,致暑湿肆虐,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导致暑湿感冒,出现腹痛腹泻、感冒发烧甚至全身酸痛等。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钊说,在南方,从5月份到10月份,气温都比较高且雨水多,出现“暑湿”时有以下特点:
一是“重”。是指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像穿着湿透的衣服;
二是“阴”。身体阴盛则伤阳气,正不压邪,表现为腹泻、尿少、水肿等症状。
三是“黏滞”。“暑湿”的性质黏腻停滞,大便、白带多滞涩而不畅,身体疾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四是“下”。“暑湿”邪气趋下,易袭阴部,还有些人易出现双腿水肿等。
由于暑湿感冒的病因是夏季感冒夹湿冒寒,所以又称为“寒伏暑”或“夏日伤寒”。暑湿感冒的症状特点既有寒湿郁于肌表,卫气不和的表证表现,又有湿浊中阻、脾胃不和而致的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一般持续7-10天,有的可持续2周左右。咳嗽往往是最迟消失的症状,可能会持续几周。
治疗要点:
对待暑湿感冒,不能热捂发汗,恰恰相反,应该清热解暑、宣肺解表。
应选用药性寒凉的药物,如暑热感冒冲剂。如果暑热夹湿,兼有胸闷呕恶、大便稀溏等,应选用兼有芳香化浊作用的药,如暑湿感冒冲剂,千万不能用温热性质的药。
饮食宜忌:
忌:此时应以清淡、易消化、不油腻等食物为主,忌食生冷食物。
宜:适当多吃清暑祛湿的食物,如薏米、绿豆,可以煮绿豆汤、鲤鱼赤小豆汤、冬瓜绿豆汤、荷叶饭等。2016-03-29
此风绝非空气流动之风。风邪被误解为空气流动之风的人极多,不仅普通百姓有此误解,就许多中医而言,有此误解者并非少数。他们称之谓“邪风”“贼风”。
风邪作为风证的病因,它究竟是些什么东西,现代医学已有如下解读:
【荨麻疹】具有奇痒,忽起忽消的风团疹块,中医叫“培(白字,打不出)瘰风”,俗称“鬼风疙瘩”。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食物、药物、感染、接触某些动植物蛋白代谢物等诱因,或受热、情绪紧张促使乙烯胆碱释放等因素,作用于人体肥大细胞,释放化学介质组胺。组胺作用于皮肤粘膜,使局部微血管扩张、渗出、水肿,发生荨麻疹“风团”。以上,各种诱因,乙烯胆碱,肥大细胞,组胺,都属于“培(白字,打不出)瘰风”的风邪。
简介
编辑
寒即怕冷,是病人的主观感觉,临床细辨又有恶寒、恶风、畏寒、寒战之别。恶寒是指患者感到寒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缓解。恶风是指患者遇风觉冷,避之则缓,常较恶寒为轻。畏寒是指患者感到寒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则能缓解。寒战是指患者恶寒严重,而伴有全身发抖。
热即发热,是指患者的体温高于正常,或体温正常,但患者自觉全身或某一局部发热。如五心烦热(是指病人自觉胸中烦热,伴有手足心发热)、骨蒸发热(是指病人自觉有热自骨内向外蒸发)。
寒热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两方面。一般来说,寒为阴邪,其性清冷,感受寒邪,多见恶寒;热为阳邪,其性炎热,感受热邪多见发热。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问寒热应首先询问病人有无怕冷或发热的症状,如有寒热症状,则应进一步询问怕冷与发热是否同时出现,寒热出现的时间、轻重、持续时间及有关兼症等。临床常见的寒热症状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四个类型。
恶寒发热
编辑
恶寒发热是指病人在恶寒的同时,出现发热(体温升高),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是诊断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外邪袭表,影响卫阳“温分肉”的功能,肌表失于温煦而恶寒;邪气外束,腠理闭塞,卫阳失于宣发则郁而发热。在外感病中,由于恶寒是发热的前奏,故外邪袭表,无论是否发热,恶寒为必见之症。故古人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之说。由于感受邪气性质的不同,寒热并见的症状又有轻重之别,临床据此可判断表证的类型。
1. 恶寒重发热轻
恶寒重发热轻为外感寒邪所致,见于表寒证,常伴有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等症。由于寒为阴邪,袭表郁遏阳气,故见恶寒重而发热轻。
2. 发热轻而恶风
发热轻而恶风是外感风邪所致,见于伤风表证,常伴有自汗、脉浮缓等症。由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使腠理疏松,阳气郁遏不甚,故见恶风而发热轻微。
外感表证的寒热轻重,除与病邪性质有关外,还与邪正盛衰密切相关。如邪正俱盛者,恶寒发热皆较重;邪轻正衰者,恶寒发热均较轻;邪盛正衰者,多恶寒重而发热轻等。
3. 发热重恶寒轻
发热重恶寒轻为外感热邪所致,见于表热证,常伴有微汗出、面红、咽喉肿痛、脉浮数等症。由于热为阳邪,易致阳盛,故见发热重而恶寒轻。
但寒不热
编辑
但寒不热是指患者只感怕冷而不觉发热的症状,见于里寒证。根据发病的急缓、病程的长短,可分为以下两个类型:
1. 新病恶寒
新病恶寒可见于外感病初期尚未发热之时,或者寒邪直中脏腑的情况。若病人突感恶寒肢冷,伴有脘腹冷痛,喜温拒按,或咳喘痰鸣,脉沉迟有力等症,属于实寒证。多因感受寒邪较重,直接侵袭机体,使阳气郁遏,机体失于温煦所致。可见于表实寒证,亦见于里实寒证。
2. 久病畏寒
久病畏寒是指病人经常畏寒肢冷,得温则缓,常伴有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少气懒言、舌淡嫩、脉沉迟无力等症,属于里虚寒证。多因素体虚弱,或久病伤阳,致使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所致。
但热不寒
编辑
但热不寒是指病人只感发热,不觉怕冷,甚或反恶热者。多属阳盛或阴虚所致里热证。根据发热的轻重、时间、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壮热、潮热、微热三种类型。
1. 壮热
病人身发高热(体温 39 ℃以上),持续不退,甚至不恶寒,反恶热者,称为壮热,常兼有面赤、大汗出、烦渴饮冷、脉洪大等症。多因风寒表邪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邪正相搏,阳热内盛,蒸达于外所致。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气分阶段,或伤寒病的阳明证,属里实热证。
2. 潮热
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之有定时者,称为潮热。根据发热特征和病机的不同,临床上常见有以下三种情况:
( 1 )阳明潮热热势较高,常于日晡之时(即申时,为下午 3 ~ 5 时)明显。因系胃肠燥热所致,见于阳明腑实证,故称之为阳明潮热或日晡潮热,属于里实热证。邪热入里,与胃肠糟粕互结,故热势较高,并伴见腹满、便秘、口渴、舌红苔黄厚燥等症;日晡为阳明经气正旺之时,抗邪力最强,故此时发热更甚。
( 2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肌肤初扪不觉热,扪之稍久,即感灼手者),午后尤甚。因系湿热蕴结所致,常见于湿温病,故称湿温潮热。湿遏热伏,热在湿中,湿难透达,故身热不扬,并伴有身重、脘痞、苔腻等症。
( 3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自觉其热自骨内向外蒸发。因系阴虚内热所致,故称阴虚潮热,或骨蒸潮热。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加之夜间卫阳入里,内热更甚,故见午后或入夜低热,并伴见颧红、消瘦、盗汗、舌红少苔等症。
3. 微热
病人的热势不高(多在 37 ℃~ 38 ℃之间),或仅自觉发热,体温不高者,称为微热或低热。一般来说,微热者的发热时间比较长,多属内伤疾患所致,按病机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 1 )气虚发热表现为长期微热,烦劳则甚,常伴有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脉虚等症。由于脾虚气陷,清阳不升,久郁而发热。
( 2 )阴虚发热多表现为长期微热,其病机及意义见“阴虚潮热”。
( 3 )气郁发热表现为情志不舒,时有微热,常伴有急躁易怒,胁肋胀痛,脉弦等症。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化火所致。
( 4 )小儿夏季热表现为小儿在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低热不止,兼见烦躁口渴,无汗多尿等症,至秋凉时不治自愈。多因小儿气阴不足,不能适应夏季炎热气候所致。
寒热往来
编辑
寒热往来,又称往来寒热,是指恶寒和发热交替发作,是邪在半表半里,邪正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表现。临床常见以下两种类型:
1. 寒热往来,发无定时
是指病人寒热往来,交替而作,发无时间规律,常伴有口苦,咽干,目眩,胸胁满闷,不欲饮食,脉弦等症,见于伤寒少阳病。多因外感病邪,由表入里而尚未达于里,邪正交争于半表半里所致。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
2. 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是指寒战和高热交替发作,发有规律,一日一作,或两、三日一作,并伴有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症,见于疟疾病。疟邪内侵,潜伏于半表半里的膜原部位,疟邪入内与阴相争则恶寒战栗,外出与阳相争则壮热,故寒战与高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
感冒十分常见,每个人都患过多次感冒。在中医看来,感冒就是外感邪气而致。在自然界有六种邪气,即风、寒、暑、湿、燥、火。风邪侵害人体,一般多侵害人的头面部位,常常外感风寒而引起的头痛、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咽痛等。中医认为,外感以风寒、风热两种证症候最为多见,此外,时令之暑、湿、燥邪也能杂感而为病,所以又有夹暑、夹湿、夹燥等不同兼证。
中医强调,只有明确了“外感”属于哪一个“证型”,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治疗。
Part 1
风寒感冒
症状: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清稀色白,遇寒症状加重,在暖和的环境会使咳嗽减轻。舌苔薄白而润,口不渴或喜热饮。
在人们的印象中,风寒感冒常常发生在寒冷的冬季,在天寒地冻的季节,穿得太少,被狠狠冻了一下,于是就患上了风寒感冒。实际上,在温暖的南方,四季不分明,气温变化却较大。因而,稍不注意,也会“受凉”而患上风寒感冒。比如,在炎炎的夏天,也会因汗出当风或贪凉引起风寒感冒。举个简单的例子,人在蒸桑拿的时候,温度非常高,但是从桑拿房中出来,不小心吹了风受了凉,就容易感冒了。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人大多数是属于阴虚或湿热体质,风寒容易入里化热,因此风寒感冒后,化热很快,一般数小时至数天就会出现咽痛、痰黄等热象,医生查体也会发现咽喉充血明显,甚至是扁桃体化脓肿大。但风寒初起时,患者有怕冷、出汗少或流清涕的症状,这其实就是风寒引起。
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闵存云副主任医师认为,在风寒感冒初起时,应尽早用生姜、葱白、红糖水发汗,所谓“在卫汗之可也”,邪在卫表时,用达到“汗之”的目的,微汗病解。如果不能缓解,出现了咽痛、痰黄等症状,再用清热消炎、抗病毒类药物,会取得一定的效果。需要强调的是,如果过早使用寒凉的药物,会导致风寒内陷,出现咽痛、咳嗽不愈。
治疗要点:
对于风寒感冒,治法应以辛温解表为主。应选用药性偏温、具有疏散风寒的药物,如风寒感冒冲剂、荆防冲剂、五积散、感冒软胶囊、伤风感冒冲剂、杏苏感冒冲剂,或者选用六味汤、桂枝颗粒等祛风散寒类的药物。此时不能用药性寒凉的中成药,如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用错了会导致病情加重,或迁延不愈。
以中药板蓝根为例,其味苦性寒,能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适宜于身体壮实之人,但身体虚弱者却要慎用。同时,如果症状是风寒感冒,那么服用板蓝根就等于是“雪上加霜”,过于苦寒的用药,不仅易伤脾胃,且让病情加重而缠绵难愈。
饮食宜忌:
忌:各种冰制饮料;属寒凉性质的瓜果,如西瓜、梨、香蕉等。
宜:发散驱寒的食品,如生姜、葱白、芫荽、豆豉、紫苏等。
Part 2
风热感冒
症状:
恶寒轻、发热重、头胀痛,鼻塞、流浊涕,口干、咽喉肿痛,咳嗽、咯黄稠痰、不易咯出,舌红、苔薄黄。
5月5日就立夏了,在南方,气温会迅速升至30℃左右,贪凉饮冷,耗伤阳气,极易导致夏季感冒——热伤风。这种体内有热,又受了风寒的热伤风,主要症状有头痛、咽喉痛、流鼻涕,时而伴有发烧。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中医师陈瑞芳说,从中医角度来讲,热伤风是感受了六淫邪气中的暑邪而致病的。因此,热伤风的发热与感受寒邪而产生的秋冬季感冒是有区别的,《内经·生气通天论》里记载,“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热病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出。”其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一般病人没有寒冷的感觉,只是发热、出汗多。所以,在夏天的热伤风,如果还像冬天感冒一样吃退热药,效果就不会好,而且还有一定副作用。
患热伤风其实比风寒感冒要难受。风热感冒的病因在于风邪和热邪的侵犯,治疗要祛风清热,使外邪泄出,才能解除表证(即症状)。陈瑞芳表示,在不发热或轻微发热的情况下,感冒患者可以采用食疗的方法祛风清热,如果汗出透了,热伤风可以不药而愈。
实际上,预防风热感冒的关键,是在大热天里切莫贪凉过度。不要因为天气炎热而睡在露天处;坚持冷水洗脸,但不能在出汗时用冷水冲洗身体;不能一出汗就去吹空调或风扇,更要避免冷风直接吹向身体……凡此种种,对热伤风都能起到预防作用。
治疗要点:
风热感冒治疗应选用药性偏凉的中成药,如桑菊感冒冲剂、双黄连口服液、风热感冒冲剂、羚翘解毒丸、柴黄清热冲剂、银柴合剂、清热解毒颗粒等。而不能用药性偏温的中药或中成药,否则,会引起发热升高,咽痛加重。
饮食宜忌:
忌:辛辣食品,如辣椒、花椒、肉桂、咖啡。
宜:清淡食品,以疏散风邪、清热解毒、止咳,如菊花、茶叶、白菜、白萝卜、甜梨、甜橙等。
Part 3
暑湿感冒
症状:
发热、多汗,腹痛、腹泻,关节疼痛,流鼻涕、鼻塞、咳嗽、咽痛,眼睛发红,倦怠、没有食欲。
广东的夏季,通常天暑下逼,地湿上蒸,致暑湿肆虐,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导致暑湿感冒,出现腹痛腹泻、感冒发烧甚至全身酸痛等。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钊说,在南方,从5月份到10月份,气温都比较高且雨水多,出现“暑湿”时有以下特点:
一是“重”。是指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像穿着湿透的衣服;
二是“阴”。身体阴盛则伤阳气,正不压邪,表现为腹泻、尿少、水肿等症状。
三是“黏滞”。“暑湿”的性质黏腻停滞,大便、白带多滞涩而不畅,身体疾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四是“下”。“暑湿”邪气趋下,易袭阴部,还有些人易出现双腿水肿等。
由于暑湿感冒的病因是夏季感冒夹湿冒寒,所以又称为“寒伏暑”或“夏日伤寒”。暑湿感冒的症状特点既有寒湿郁于肌表,卫气不和的表证表现,又有湿浊中阻、脾胃不和而致的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一般持续7-10天,有的可持续2周左右。咳嗽往往是最迟消失的症状,可能会持续几周。
治疗要点:
对待暑湿感冒,不能热捂发汗,恰恰相反,应该清热解暑、宣肺解表。
应选用药性寒凉的药物,如暑热感冒冲剂。如果暑热夹湿,兼有胸闷呕恶、大便稀溏等,应选用兼有芳香化浊作用的药,如暑湿感冒冲剂,千万不能用温热性质的药。
饮食宜忌:
忌:此时应以清淡、易消化、不油腻等食物为主,忌食生冷食物。
宜:适当多吃清暑祛湿的食物,如薏米、绿豆,可以煮绿豆汤、鲤鱼赤小豆汤、冬瓜绿豆汤、荷叶饭等。2016-03-29
中医认为的引起疾病的几种原因2016-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