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中医养生三部曲——气血充足、经络畅通、脏腑平衡


中医 养生 ,指通过各种方法颐 养生 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养生 就是保 养生 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 健康 活力。
中医 养生 走好三部曲,做到气血充足、经络畅通、脏腑平衡,让身体 健康 起来。

一、 养生 首要是养气血
《 黄帝内经?素问篇》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景岳全书 》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而形强。人生所赖,维斯而已。”先贤说:“气血盈,则百病而不生。” 人体 健康 最重要的就是“气血”二字,我们身体的一切疾病,都是气血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小到发烧、感冒,大到肿瘤、血栓,这些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都是气血不畅、气血不足。
中医认为,人体最需要的就是气和血。可以说人体就是靠气血在供养着,气行血行,气滞血淤。气血充足,运行通畅,人就会 健康 长寿,否则人就容易得病。只要气血和顺,人体自然不会出问题。所以我们说, 养生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养气血。
气血通调则身体无恙,百病不生;气血不调则怪病不断,痛苦不堪。一切人体的 健康 问题都是由气血不畅、气血不足导致的;所有身体问题的调理都要靠通畅气血、补足气血来实现。

只要我们让气血畅通,就能百病不生;只要我们把气血补足,人体的自愈能力就会自动开启,发挥作用。
气血是人的后天之本,人体的五脏六腑、骨骼经络,乃至毛发皮肤都必须依赖气血的滋养,没有气血就没有生命。
而养气血又分两个方面:一是补,通过睡眠、药物和食物等方法来补充足够的气血,气血充足是人体 健康 的基础。二是运,光把气血补足了不够,还得把它们运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否则还是徒劳无功。如何补足气血呢?
现在的人物质条件充裕,似乎吃进去了东西,就等于补充了营养,身体就 健康 了一样。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所需要进养的食物及补品自然不同。另外,自然界的风寒燥火,人的喜怒哀乐,都会对气血的运行产生影响,会干扰本来正常运行的气血,使之偏离正常的轨道,从而导致脏腑得不到该有的滋润而出现病变。

二、 养生 注重经络畅通
如何让气血顺畅运行,不出现逆转?气血运行的通道是经络,气血如果运行不畅,就会堵在那里,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将堵塞的经络打通。所以,中医最强调的一个词就是“疏通经络”。
《黄帝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对于人体来说,有平衡阴阳、营养全身的能力,所以经络学在中医里拥有至高的地位。
有人称之,经络在人体像个互联网。经脉深藏在人体内,把持着各个脏腑的家政大权;络脉是经脉上的细小分支,彼此通联直达体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俨然像个庞大的互联网。穴位是网上的一个个站点,气血是通行在各站的机车,永远高挂“免停”牌,一旦停了,只能由医生来兼管。

经络具体有以下这些作用:
(1)联系全身经络。把人的内脏、四肢、五官、皮肤、肉、筋和骨等所有部分都联系起来,每一条通路通畅,身体才能保持平衡与统一,维持正常的活动。
(2)运行气血。气血也要通过经络输送到身体各处,滋润全身上下内外。这是经络的第二个作用。每个人的生命都要依赖气血维持,经络就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通过经络系统把气血等营养输送到全身,人才能有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
(3)人体屏障。外部疾病侵犯人体往往是从表面开始,再慢慢向里发展,也就是先从皮肤开始。经络向外与皮肤相连,可以运行气血到表面的皮肤,好像砖瓦一样垒成坚固的城墙,每当外敌入侵时,经络首当其冲地发挥其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4)反映内在。疾病也有从内生的,“病从口入”就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使身体内的气血不正常,从而产生疾病。这种内生病首先表现为内脏的气血不正常,再通过经络反映在相应的穴位上。所以经络穴位还可以反映人内在的毛病,中医管这叫“以表知里”。
(5)调气血。人的潜力很大,我们的肝脏只有1/3在工作,心脏只有1/7在工作……如果它们出现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激发、调动身体的潜能。按照中医理论,内脏跟经络的气血是相通的,内脏出现问题,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体表的穴位调整气血虚实。这也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方法可以治疗内科病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嘴不但能吃饭,还能吃进细菌,成为疾病感染的途径。经络也一样,它可以运行气血,行使上面说的那些功能,但是人体一旦有病了,它也是疾病从外向里“走”的路。但只要我们知道了它们的循行规律,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预防疾病的发展。这就好比敌人来偷袭,我们知道了他的行军路线,就可以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三、 养生 重视脏腑平衡
气血畅通、充足与否,成为一个人能否百病不生, 健康 长寿的关键。如果一个人长期超负荷工作、过度劳累、生活不规律等,就必然会气血不足,那能供给五脏六腑的动力和能量也会不够,脏腑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必须超负荷运转,一天两天没有问题,时间久了,损伤出现,经络不通,脏腑功能衰弱,身体内部环境一片混乱,那时我们的身体既没有力量及时清理内部的毒素,又缺乏能力抵御外来致病因子的侵袭,因而,生病也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黄帝内经·素问》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百病生于气。何以养气,以自然物品之精髓,养人体之正气。
五脏六腑绝对是人体的硬件。脏腑有阴阳之分,五脏属里,故为阴;六腑属表,故为阳。五脏是指心、肺、脾、肝、肾。

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以及藏神,主志的功效。其生理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五脏间的各种生理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保持其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它们的共同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传化精微、排泄糟粕。
五脏六腑之间的各种生理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保持着人体生理活动的协调平衡。
通常情况下,即使发生疾病,机体本身也能充分应付。当然,不是所有疾病都是靠机体自行治愈,有些病还是要靠药物、手术、心理等手段来治疗。多数情况,外源性病因及药物在疾病发生与治疗的过程中只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扮演主要角色的却是人体自身。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如果体内正气充足,邪气就不会破坏体内的阴阳平衡。
脏腑之间具有互相支持的协同作战能力,这样可以使全身阴阳协调,维持整体的 健康 状态。如肝主升发,它善于升发阳气,宣散郁滞,调畅气机、通利气血,所以能够促进脾胃升降;而肝和肺的合作就更加重要了,因为肝属木主升,肺属金主降,他们的运作使得气机有升有降,有升有降才达到了平衡。如果其中一个功能失调,那么人体的气机升降就会失去平衡,而且最后阴阳不调、气血不周,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不能循环流通,全身就会生病。

脏腑协调能力决定了人体自我修复潜能的大小。从 养生 角度来看,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 养生 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怎样来协调呢?一方面要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另一方面还要“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中医称之为“扶正固本”,就是重视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用各种手段去恢复、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这个所谓的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用现代观念来理解,就是脏腑组织的细胞再生能力。有许多的病,如肝病、肾病、心脏病,其致病因素为多发性的、非特异性的、隐蔽性的。或查不出来,或虽查出来却无特异性的治疗。此时我们就可以应用各种手段去促进其自身的修复能力、恢复促进其细胞再生,通过这种途径而使脏腑组织得以平衡,生理功能紊乱得以恢复。
五脏六腑都需要气血的滋养,经络的畅通,才能正常的工作;而充足的气血则有赖于 健康 的五脏来提供。所以说 健康 的根本在气血,要想身体 健康 ,就必须气血充足、经络疏通、脏腑平衡。
总结: 养气血、通经络、脏腑平衡,中医就是这样让人 养生 的,走好这 养生 三部曲,告别疾病,身体强健,全身轻松。

2022-08-05
mcxzy 阅读 31 次 更新于 2025-04-18 10:55:4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气血通调则身体无恙,百病不生;气血不调则怪病不断,痛苦不堪。一切人体的 健康 问题都是由气血不畅、气血不足导致的;所有身体问题的调理都要靠通畅气血、补足气血来实现。 只要我们让气血畅通,就能百病不生;只要我们把气血补足,人体的自愈能力就会自动开启,发挥作用。 气血是人的后天之本,人体的五脏六腑、骨骼经...

  • 气血充头是一种中医理论,指的是人体内气血的运行不畅,导致出现头痛、眩晕、头晕等症状。气血是人体运动和生命活动的基础,如何保持气血的畅通运行对于健康至关重要。气和血是中医学中的两种重要体液,气是指人体内运行的精华,引导血液运行,并助力五脏运行,而血液则是人体内营养和滋润身体的基础,两者...

  • 若气血两虚,则须气血双补,选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亦可改汤为丸长久服用。 中医气血养生理论 中医研究的是整体而不是局部的治疗,《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纲领,中医发展到今天,因为受到西医的影响,越来越细化、精细、精准。中医、中药如果是无限的细分,就远离了中医的本质,那就相当于用显微镜来观察、研...

  • 气血充盈是指人体内气和血的循环充足,让身体的器官和组织维持着一个良好的运转状态。气是指人体的能量,血是受养分影响的体液,它们的循环充盈,可以使身体的新陈代谢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一个充盈的身体,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所以,养生之道就是要保证身体具备充盈的气血状况。要想让...

  • 根据查询有来医生网得知,养生三宝一般指的是养气血、养五脏、养阴阳,以下为它们的工作原理:1.养气血:人体靠气血供养,气行血行,气滞血淤。气血充足,运行通畅,人就会健康长寿,否则人就容易得病。养气血的原理就是通过调节饮食、调整生活习惯等手段,达到补血养气的目的。2.养五脏:五脏具有化生和...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