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想到了关于中药归经,又顺便复习一下。
“归”指药物作用的归属,即药物作用的部位;“经”指经络及其所属脏腑,“归经”就是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经络脏腑,是药物功效与药理作用部位的综合。中药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的。
归经理论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提出药物的五味对机体脏腑有选择性。如《素问·宣明五气》中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还说明五色合五味对机体部位有选择性,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南方赤色,入通于辛,其味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
《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系统,出现了六经分经用药方法,如麻黄、桂枝为太阳经用药,石膏、知母为阳明经用药等。把归经概念正式作为药性记载而提出的是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张元素,在其著作中有“藁本乃太阳经风药”,“石膏乃阳明经大寒之药”的记载。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对中药归经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经络能够沟通人体的内外表里,一旦人体发生病变,体表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内在的脏腑,脏腑的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临床上各脏腑经络发生病变产生的症状是不相同的,针对不同脏腑经络病变所应用的治疗药物也是不同的。中医学认为每种病症都是脏腑、经络病变的表现,因而某种药物如果能治疗某些脏腑经络的病症,就意味着该药应该归入某经。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归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刘河间释曰:“掉,摇也。眩,昏乱、眩晕也,风主动故也”。即因风(指内风)所致出现肢体动摇不定、目眩、头晕等表现的疾病,皆与肝脏有关。故凡具有抗惊厥,治疗肢体麻木、震颤、抽搐等病症的药物多归于肝经。如天麻、钩藤、全蝎、蜈蚣、牛黄、石决明等均归肝经。“肺主气司呼吸”,“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张景岳注曰“膹,喘急也。郁,痞闷也”。即因多种气机失调所致的呼吸喘促、胸部满闷等表现的疾病,皆于肺有关。故凡具有化痰、宣肺、平喘等作用的药物多归于肺经。如桔梗、贝母、紫苑、款冬花、半夏、前胡等均归肺经。2022-06-09
“归”指药物作用的归属,即药物作用的部位;“经”指经络及其所属脏腑,“归经”就是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经络脏腑,是药物功效与药理作用部位的综合。中药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的。
归经理论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提出药物的五味对机体脏腑有选择性。如《素问·宣明五气》中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还说明五色合五味对机体部位有选择性,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南方赤色,入通于辛,其味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
《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系统,出现了六经分经用药方法,如麻黄、桂枝为太阳经用药,石膏、知母为阳明经用药等。把归经概念正式作为药性记载而提出的是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张元素,在其著作中有“藁本乃太阳经风药”,“石膏乃阳明经大寒之药”的记载。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对中药归经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经络能够沟通人体的内外表里,一旦人体发生病变,体表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内在的脏腑,脏腑的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临床上各脏腑经络发生病变产生的症状是不相同的,针对不同脏腑经络病变所应用的治疗药物也是不同的。中医学认为每种病症都是脏腑、经络病变的表现,因而某种药物如果能治疗某些脏腑经络的病症,就意味着该药应该归入某经。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归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刘河间释曰:“掉,摇也。眩,昏乱、眩晕也,风主动故也”。即因风(指内风)所致出现肢体动摇不定、目眩、头晕等表现的疾病,皆与肝脏有关。故凡具有抗惊厥,治疗肢体麻木、震颤、抽搐等病症的药物多归于肝经。如天麻、钩藤、全蝎、蜈蚣、牛黄、石决明等均归肝经。“肺主气司呼吸”,“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张景岳注曰“膹,喘急也。郁,痞闷也”。即因多种气机失调所致的呼吸喘促、胸部满闷等表现的疾病,皆于肺有关。故凡具有化痰、宣肺、平喘等作用的药物多归于肺经。如桔梗、贝母、紫苑、款冬花、半夏、前胡等均归肺经。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