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归经

今天突然想到了关于中药归经,又顺便复习一下。

“归”指药物作用的归属,即药物作用的部位;“经”指经络及其所属脏腑,“归经”就是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经络脏腑,是药物功效与药理作用部位的综合。中药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的。

归经理论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提出药物的五味对机体脏腑有选择性。如《素问·宣明五气》中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还说明五色合五味对机体部位有选择性,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南方赤色,入通于辛,其味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

《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系统,出现了六经分经用药方法,如麻黄、桂枝为太阳经用药,石膏、知母为阳明经用药等。把归经概念正式作为药性记载而提出的是金元时期的医学家张元素,在其著作中有“藁本乃太阳经风药”,“石膏乃阳明经大寒之药”的记载。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对中药归经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经络能够沟通人体的内外表里,一旦人体发生病变,体表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内在的脏腑,脏腑的病变也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临床上各脏腑经络发生病变产生的症状是不相同的,针对不同脏腑经络病变所应用的治疗药物也是不同的。中医学认为每种病症都是脏腑、经络病变的表现,因而某种药物如果能治疗某些脏腑经络的病症,就意味着该药应该归入某经。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归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刘河间释曰:“掉,摇也。眩,昏乱、眩晕也,风主动故也”。即因风(指内风)所致出现肢体动摇不定、目眩、头晕等表现的疾病,皆与肝脏有关。故凡具有抗惊厥,治疗肢体麻木、震颤、抽搐等病症的药物多归于肝经。如天麻、钩藤、全蝎、蜈蚣、牛黄、石决明等均归肝经。“肺主气司呼吸”,“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张景岳注曰“膹,喘急也。郁,痞闷也”。即因多种气机失调所致的呼吸喘促、胸部满闷等表现的疾病,皆于肺有关。故凡具有化痰、宣肺、平喘等作用的药物多归于肺经。如桔梗、贝母、紫苑、款冬花、半夏、前胡等均归肺经。2022-06-09
mcxzy 阅读 26 次 更新于 2025-04-02 14:28:5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药归经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将中药按照其性味、功效和所归属的经脉进行分类的方法。归经的分类是为了使中药的使用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归经主要根据中药的药性和经脉归属进行分类,包括十五经、七十二候、表里、上中下焦、五脏六腑等。中药归经在中医学中具有极为重要...

  • 归经是中草药性能的一部分,与药物的性味相同。归经指的是药物对特定的脏腑或经络具有特别的作用。例如,龙胆草归胆经,表明它能够治疗与胆相关的疾病;藿香归脾、胃二经,意味着它对脾胃疾病的治疗有显著效果。归经的概念,实质上是药物作用部位的定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则是对脏腑和经络的概括。归经...

  • 中药归经的概念是指中药作用于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经脉。这一理论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内存在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它们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归经理论将药物的功效与人体经络系统对应起来,使得中药治疗更加精准有效。归经的划分依据是药物的主要作用部位和作用方式。例如,某些...

  • 中药归经是指中药对于人体的作用定位和药效所涉及的经络脏腑等特定部位。以下是对中药归经这一概念的详细解释:1. 中药归经的定义:中药归经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描述了中药在人体内的作用部位或靶器官。每种中药都有其特定的归经属性,如归肝经、归心经、归脾经等。这个属性是基于中医长期的临...

  • 此外,还有一种味道被称为淡味,即淡而无味。这类药物没有显著的味道,所以在五味之外,又加入了淡味。每个药物都有其特定的治疗作用,对身体的不同部位有选择性的影响,这种作用的具体部位被称为归经。归经的概念基于脏腑经络理论,根据所治疗的具体病证来确定。归经的确定是通过系统的归纳分析和四诊...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