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背诵记忆方剂

本人背过几首《汤头歌诀》,也自编过数十首方歌,到现在能记住的却不多了。看邓中甲讲《方剂学》的时候,他说有人用谐音记诵,但这样很容易记错药物,实际上背方歌仍然是这样,例如王雪华讲《金匮要略》时提到她在某次想开普济消毒饮时,背着“普济消毒芩连鼠”,结果硬是想不出“鼠”是什么(应该是鼠粘子,即牛蒡子,又名牛大力、大力子等),这也说明,单纯背诵方歌仍然容易记混,临时要取用了,却难以复原该方药味的记忆,而几个方剂之间互相混淆,忘记开头中间或者结尾的歌诀,这些都是很常见的,所以,目前我并不建议单纯背诵方歌,而应该培养对方剂方解的理解。

《方剂学》的学习目的是什么?是比谁背的方剂更多么?如果是这样,那临床医生又为什么要强调加减合方呢?为什么又要罗列方解呢?以法统方的实际操作是什么呢?我想,如果理解了这些问题,即使抛开临床实践,只说背诵方剂的话,也会很容易的。

举例来说,葛根汤是桂枝加葛根汤再加麻黄而来,桂枝加葛根汤又是桂枝汤加一味葛根;根据这一想法,规纳出以下几种桂枝类方的演变过程: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生姜大枣汤=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或者是桂枝汤→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桂枝加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除了桂枝类方,黄芩类方也可以用这种办法,例如:芍药甘草汤+黄芩大枣=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小柴胡汤→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四逆散-甘草+大黄=大柴胡汤,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合方形式的方剂演变过程也有了。

以上这些都是经方层次的方剂演变。换到时方层次上来:桃红四物汤+四逆散+桔梗+牛膝-熟地+生地-白芍+赤芍=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汤这一方剂的背诵就很容易了,同时也方便理解方剂的组方原理。还有一种方法是同病机改换药物的方法,这一方法目前我只找到大小陷胸汤这一对典型方剂,理解过程就是:

结胸病:基本是水热互结之证。

治法:去水,解热,散结。

大陷胸汤:大黄(散结) 芒硝(解热) 甘遂(去水)

小陷胸汤:栝蒌(散结) 黄连(解热) 半夏(去水)

*大陷胸汤额外配有白蜜制约缓解甘遂毒性,甘遂半夏汤亦配白蜜,这大概是甘遂剂的共性之一。

缺点当然会有,因为这一构想才建立不久,所以对于很多方剂——绝大多数是时方——也不能完全使用上述三种办法,例如银翘散、桑菊饮、止嗽散、普济消毒饮、王不留行散、肾气丸之类,但我相信,随着不断的研究学习和阅读,最终这一体系会逐步完善充实。而解释方剂的配伍以及基本的临床作用,这三种办法是最朴实可靠的。

九味羌活汤:谐音法,防止仓穷,辛勤地干活。(防风 白芷 苍术 川芎䓖 细辛 黄芩 生地 甘草 羌活)

银翘散:汤头歌诀,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小青龙汤:长沙方歌括,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普济消毒饮:自拟方歌,普济一两芩连君,橘玄一钱又三参,一甘连翘粘蓝马,僵蚕升麻再七分,更添柴桔二钱佐,专治风热大头瘟。(黄芩 黄连 各一两,橘皮 玄参 甘草 连翘 牛蒡子 板蓝根 马勃 各一钱,人参 三钱,僵蚕 升麻 各七分,柴胡 桔梗 各二钱)

《金匮要略》橘皮汤→1.《深师》大橘皮汤→橘皮竹茹汤//2.橘皮枳实生姜汤→《外台》茯苓饮//3.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

*温胆汤→二陈汤

*芎归胶艾汤→四物汤

上面这两组方的演变过程,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容易搞错演变方向的,以为先有二陈汤,才有温胆汤,先有四物汤,后有胶艾汤,这也是《方剂学》总论所提到过的,我们当然不应该忽视这一现象,但我们必须随时牢记,我们当前的目的是分析方剂的组成功用,而不是以历史考据为目的,至于要做纯粹的历史考据,相信大家也能从掌握这整个体系的过程中,得到启发。2022-06-09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4-11-17 03:00:2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天王补心丹:(天王不信)三婶早搏二冬,当地接令住五院血府逐瘀汤:(薛府煮)吃红桃子,当地耕牛送柴草百合固金汤:贤二弟卖草药,(百合固金)接母归桑菊饮:(桑菊引)国老,河埂建新桥补中益气汤:(不忠义气)摆马屁,人才归过去连朴饮:石狮子连扑陆(六)下养胃汤柴胡疏肝散: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

  • 中药背药性赋,方剂背汤头歌诀,这些都是中医必背的,背好了,你的中药和方剂就很棒了

  • 学习方剂的易记方法就是方歌加药对的方法记。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