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是生晒好还是焙干好

生地焙干好,更利于保存品质。
烘干加工时温度是关键,温度应从低到高分阶段进行。一般先在50℃左右烘3~5h,,再在60℃左右烘3~5h,以后保持在70℃左右,不要再提高。到翻动出货前2~3h时,停止加火,使温度降下来,然后翻动或下货。
为了保证质量,经过堆闷的地黄要在烘灶上再回烘1次,回烘时厚度可加厚到33cm温度以40~50℃为宜,烘3~5h,烘到手捏外表面发硬为止。回烘时上面可盖麻袋之类的东西,但烘鲜货时不能加盖任何东西,因为水汽太大,排不出会影响产品质量。

生地是一剂中药材,其也就是我们常见到的地黄,可以讲生地就是地黄。
生地可以认同为地黄,只是地黄是生药材,其性凉,具有凉血滋阴的功效,而经过加工如蒸、晒后炮制成熟地,增强了补血、滋阴的功效,且熟地也是药典上规定的法定名称,与生地不是同一个饮片。
2022-01-06
mcxzy 阅读 0 次 更新于 2025-04-07 12:55:1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生地,作为中药材,其加工方式对品质保存至关重要。焙干是其中一种方法,它能够更好地保留药材的品质。在焙干过程中,温度的控制尤为重要。焙干应分阶段进行,起始温度不宜过高,一般先在50℃左右烘干3至5小时,随后在60℃左右继续烘干同样时间。进一步烘干时,温度可保持在70℃左右,但不宜再提高。在接...

  • 生地焙干好,更利于保存品质。烘干加工时温度是关键,温度应从低到高分阶段进行。一般先在50℃左右烘3~5h,,再在60℃左右烘3~5h,以后保持在70℃左右,不要再提高。到翻动出货前2~3h时,停止加火,使温度降下来,然后翻动或下货。为了保证质量,经过堆闷的地黄要在烘灶上再回烘1次,回烘时厚度...

  • 9. 《纲目》记载:《本经》中提到的干地黄,就是指生地的干制品。其制作方法为取地黄百斤,选肥者六十斤,洗净晒干,拣下的地黄洗净后捣绞汁尽,投入酒中再捣,取汁拌之前的地黄,日中晒干或火焙干使用。

  • 加工:地黄挖回后,立即除净泥沙和杂物及时加工,堆积过久,根茎容易腐烂,加工方法有焙干和晒干两种。焙干比晒干好,油性大,糖份多,费时短(4-5天)。火焙者:将去净泥沙(忌水洗)的生地,置于焙上,各焙装800-1000斤,厚1.5尺,上盖被席,先以微火(55-60℃)焙至大部分出汗约2天),...

  • 《纲目》:“《本经》所谓干地黄者,即生地之干者也,其法取地黄一百斤,择肥者六十斤,洗净,晒令微皱,以拣下者洗净,木臼中捣绞汁尽,投酒再捣,取汁拌前地黄,日中晒干或火焙干用。” 功效:清热生津滋阴,养血。 治阴虚发热,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经不调,胎动不安,阴伤便秘。性味:甘苦,凉。 ①《本经》:...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