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所致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典型症状为持续高热、肝脾肿大、相对缓脉、玫瑰疹和白细胞减少。
伤寒杆菌属沙门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在自然界生存能力较强,能耐低温,干燥后多在数小时死亡,易被5%石炭酸或0.5%~1%漂白粉杀灭。
伤寒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除在急性期通过人小便排菌外,恢复期仍可排菌2~6周,个别病人可终生排菌。
病菌污染水和饮食引起传播。被污染的手和苍蝇也是传播媒介。大多见于夏秋两季。人类对伤寒杆菌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本病潜伏期为7~14日。急性发病,除高热外,可有消化道及呼吸道症状。成人可见相对缓脉,年龄越小,相对缓脉越少见。小儿少见玫瑰疹。多见咳嗽、咽充血。
婴儿常在全病程中存在腹泻。常有轻微贫血、白细胞减少。
总病程约2~4周,发热1~3日不等,个别达5~6日。
停用抗菌药物2周左右可复发。常见并发症有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伤寒后肝炎、肾损害、肠出血、肠穿孔、心肌炎及胆道感染等。
在流行区、流行季节,有伤寒病接触史者,如出现持续高热。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应考虑本病。
应与败血症、风湿热及其他沙门氏菌感染鉴别。
本病预后较佳,但营养不良小儿预后较差,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而危及生命。
预防本病,要保护水源不受污染,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个人应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管理好病人及带菌者。儿童从1岁开始应接种伤寒、副伤寒甲、副伤寒乙三联疫苗,注射后免疫力可维持2~3年,每年再加强注射1次。
病儿应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高热者物理降温,慎用降温药物;注意皮肤及口腔卫生;严格隔离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饮食以半流食为主,少量、多餐、无渣。腹胀病儿减少牛乳和糖类。如发生剧烈腹痛、腹胀,应怀疑肠穿孔,禁食。注意维持营养,供给足量的维生素及水分。
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菌药物。氯霉素,因毒副作用大,特别可发生白细胞减少,目前已较少应用。复方新诺明,易出现皮疹及血尿,近年也较少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常用头孢三嗪和头孢哌酮。
热退后要继续卧床至少2周,合并心肌炎者更应延长。出院条件为临床症状消失后,间隔5天,粪便培养至少2次阴性。
2020-01-03
伤寒杆菌属沙门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在自然界生存能力较强,能耐低温,干燥后多在数小时死亡,易被5%石炭酸或0.5%~1%漂白粉杀灭。
伤寒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除在急性期通过人小便排菌外,恢复期仍可排菌2~6周,个别病人可终生排菌。
病菌污染水和饮食引起传播。被污染的手和苍蝇也是传播媒介。大多见于夏秋两季。人类对伤寒杆菌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
本病潜伏期为7~14日。急性发病,除高热外,可有消化道及呼吸道症状。成人可见相对缓脉,年龄越小,相对缓脉越少见。小儿少见玫瑰疹。多见咳嗽、咽充血。
婴儿常在全病程中存在腹泻。常有轻微贫血、白细胞减少。
总病程约2~4周,发热1~3日不等,个别达5~6日。
停用抗菌药物2周左右可复发。常见并发症有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伤寒后肝炎、肾损害、肠出血、肠穿孔、心肌炎及胆道感染等。
在流行区、流行季节,有伤寒病接触史者,如出现持续高热。玫瑰疹及白细胞减少等应考虑本病。
应与败血症、风湿热及其他沙门氏菌感染鉴别。
本病预后较佳,但营养不良小儿预后较差,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而危及生命。
预防本病,要保护水源不受污染,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个人应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管理好病人及带菌者。儿童从1岁开始应接种伤寒、副伤寒甲、副伤寒乙三联疫苗,注射后免疫力可维持2~3年,每年再加强注射1次。
病儿应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高热者物理降温,慎用降温药物;注意皮肤及口腔卫生;严格隔离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饮食以半流食为主,少量、多餐、无渣。腹胀病儿减少牛乳和糖类。如发生剧烈腹痛、腹胀,应怀疑肠穿孔,禁食。注意维持营养,供给足量的维生素及水分。
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菌药物。氯霉素,因毒副作用大,特别可发生白细胞减少,目前已较少应用。复方新诺明,易出现皮疹及血尿,近年也较少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常用头孢三嗪和头孢哌酮。
热退后要继续卧床至少2周,合并心肌炎者更应延长。出院条件为临床症状消失后,间隔5天,粪便培养至少2次阴性。
20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