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与穴位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经络与穴位是数千年中华民族健康祛病之本,尤其是重要穴位所属的循行路线可对全身主要经脉起活跃与激发作用,只要经络通,就能促进全身气血畅通,达到阴阳平衡、防病健身的功效。对于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甚至急症都具有独特的疗效。神奇的是只需按揉几个穴位,便能达到“按之快然”、“驱病迅速”的功效。
   心脏病急救的常用穴
  心脏病指以心脏冠状动脉堵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又称心绞痛、冠心病,是随时会危害生命的疾病。多由气滞血瘀、胸阳痹阻所致。临床上以感到劳累、心悸、气短、胸痛、胸闷,尤其是锁骨下有巴掌大严重不适或紧缩样疼痛、心律不齐、心跳过速或过缓为主要表现。心脏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实践证明,学点经络常识,在没有药物的情况下,按压下面几个穴位,即可缓解心绞痛,能救人一命。心脏病发作主要是因心经和心包经的经络不通畅所致,打通其经络是关键。
  心脏病急救的穴位有极泉、神门、至阳、中冲、内关、郄门6个穴位,尤其极泉、至阳、中冲、内关是心脏病重要的急救穴位,平时按揉可起到保健强心、防治冠心病的作用。
   防治高血压的常用穴
  中医认为高血压多数为肝肾阴虚、阳失所恋、气滞血瘀所致,是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基础病。现代医学认为由于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血管变硬、血黏稠度增高、血流减慢,为保证全身血液供给,大脑指令血压逐渐升高。高血压病初期是没有任何感觉的,最危险是会引起血管爆裂,造成脑卒中。
  防治高血压,平时按摩内关、太冲、行间、涌泉4个穴位,可打通心经、肝经和肾经,促进气血正常运行,能起到降血压的作用。尤其以由太冲穴向下推按至行间穴的降血压效果最为突出。
   防治糖尿病的常用穴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指气阴两虚、经脉瘀阻、血行不畅、热毒血瘀而成脉痹。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统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总调度,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健脾是治疗一切慢性疾病的关键。
  脾的功能好,可助运化,通气滞,疏下焦,调血精宫,祛凤湿,增长人的气血,为防病治病储存能量。
  常按摩地机、三阴交、章门、涌泉等穴位可促进气血顺畅,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重要一环。
   防治动脉硬化的常用穴
  中医认为,脏腑功能失调,则气血津液运行障碍。人之血液流行于血脉之中,脏腑功能失调易导致血运不畅,引发脉痹、头痛等诸病。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血液中脂质斑块、垃圾太多和血管变硬所引起血液混浊得呈粥样状,严重地影响到心脏和大脑的血液和营养供应,所以统称为心脑血管疾病。实际上动脉硬化是全身性所有慢性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常按摩中冲、足三里、合谷、风池、风市、气海和风府等穴位,能达到促进活血化瘀、气血顺畅、全面调节脏腑功能的效果。
2022-10-19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18 15:22: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防治高血压,平时按摩内关、太冲、行间、涌泉4个穴位,可打通心经、肝经和肾经,促进气血正常运行,能起到降血压的作用。尤其以由太冲穴向下推按至行间穴的降血压效果最为突出。防治糖尿病的常用穴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指气阴两虚、经脉瘀阻、血行不畅、热毒血瘀而成脉痹。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统血...

  • 手足部是经络和穴位的密集地,这里的穴位犹如经络网络的末端,对于促进经脉循环至关重要。在疾病的辅助治疗过程中,手足开经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它能有效地打通经络,帮助改善血液循环,从而加速康复过程。这种方法既简单易行,又无副作用,是现代人养生保健的首选之一。

  • 阴陈两穴是人体经络中的两个重要穴位,分别位于足部内侧和头部。这两个穴位相互配合,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气血平衡,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具体来说,阴陈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气血平衡。阴陈两穴配合使用,可以有效地调节身体内的气血平衡。在中医理论中,气血平衡是维持人...

  • 膻中穴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被认为是气脉的总机关。按摩此穴可以缓解胸闷、咳喘、心悸等症状,还能调节情绪。该穴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长期按摩此穴才能达到效果。3. 轻叩风池穴 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轻叩此穴可明目醒脑,缓解疲劳和焦虑。4. 指压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

  • 具有温肾固精,益气回阳,培元固本,理气和血,通调冲任及强壮的作用,灸之能调整膀脱的张力,促进垂体 …性腺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防病强身保健。古人有“关元主诸虚百损”。对防治遗尿、遗精,习惯性 便秘 等有较好效果。为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 灸气海穴 气海穴属任脉经穴,为保健要穴。具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