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术语-气血痰食辨证

气血痰食辨证是根据气血逆乱、痰食内停所表现的症状,辨明病变的一种方法。小儿气血痰食为病,气逆则咳,血溢则衄,痰盛则喘,食壅则满。

气病证候:气充则强,少则衰,顺则平,逆则病。小儿气病复杂,应辨明气虚、气滞和气逆。气虚者面色㿠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目无精彩,呼吸少气,动作喘乏。肺气虚则咳嗽气短,头晕自汗,舌苔白嫩或质红而润。脾气虚则痞满多痰,饮食难以作酸,大便泄泻。气滞者有肺气郁闭和肝气郁结两证,肺气郁闭则肺胀喘满,胸膈痞闷,甚则心中痹塞,二便不通。肝气郁结则胸胁满痞,痛引少腹,脉沉而弦。气逆者则咳喘、呕吐、呃逆等。

血病证候:血注于脉,充则实,少则涩,生旺则诸经长养,衰竭则百脉空虚,血盛则形盛,血衰则形衰,血难盛而易亏,既不容亏乏,也不容凝滞,更不容妄行外溢。故血之病变,应辨明血虚、血瘀、血溢。血虚者,面唇淡白,头晕目眩,五心烦热作渴,神智不宁,健忘怔忡,失眠,肠燥便艰,口干舌萎,或口舌生疮,舌苔嫩红而干,或绛底浮白,或舌绛而燥。血瘀者则腹内有块,痛而拒按,或舌紫黑,夹有血瘀斑点,甚则胀满瘀痛,昏晕如狂,大便少而黑。血溢者妄形于上则吐血、咳血、衄血,流渗于下则便血,溺血。发越于外,则为斑疹。

痰病证候:痰之为病,浸润脏腑,流窜经络。痰在肺则气不降,每多咳嗽。痰在胃则清阳不升,呕恶头晕。痰注经络则麻痹或痰核。痰阻胸宇则痴痫。痰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往往因风寒之邪引发,也易与火气结合为患,形成顽痰怪证,其变不可胜穷。正如王隐君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为喘为嗽,为呕为泻,为眩晕,或身中结核,或臂肿,肢硬麻木瘫痪,或小儿惊风、抽搐、或癫痫……。”可见痰病极其广泛复杂。但痰和饮(清稀者为饮,粘稠者为痰)均是病理过程中的产物,为病之标,而非病之本,辨证时必须探本求原。由于湿困脾阳,运化失职而生的为“湿痰”;由于肺阴不足,津液被灼而生的为“燥痰”;因热成痰者为“热痰”;因寒而成痰者为“寒痰”,甚者为饮;因风而成痰者为“风痰”;因食滞不化而成痰者为“食痰”;因气郁不畅而成痰者,则为“郁痰”共七种,临床时应加辨明。风痰之证,则头风眩晕,抽搦瞤动,眼牵嘴歪,手摇足战,或癫痫发狂。寒痰之证,多脉沉身寒,手足不温,舌淡苔白,痰质清稀,或带咸味。湿痰之证,则脉缓面黄,肢体困倦,纳谷不香,痰虽厚易咯出。燥痰之证,则咳嗽喘促,痰不易咯出,伴鼻干咽燥。热痰之证,则面赤烦热,脉象滑数,苔黄口干,痰厚稠粘成块,甚则惊痫癫狂。食痰之证,则痰壅懒食,咳嗽喘满。郁痰之证,则胸膈满闷,嗳气不舒,腹胀且痛,咯痰不爽,脉象弦滑。至于饮邪,多由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气不化水,聚湿而成。水饮停于胸胁,则胸胁支满;上凌心肺,则心悸,短气而咳;饮阻于中,清阳不升,则头目眩晕,脉象弦滑或沉紧。

食滞证候: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需大量的水谷精微供养,但又“脾常不足”,运化力差,若纵情口腹,超过胃纳的正常容量,则好食生冷不易消化食物,影响胃肠运化,即可发生伤食,出现湿热积滞,或寒积伤中。伤食后既易外感,又易伤脾,出现停食着凉,或脾虚食滞,临床须详细辨证,恰当治疗。湿热积滞则身热气粗,胸膈满闷,腹胀口干,夜卧不安,小便黄浑,大便垢秽。寒积伤中则胸腹疼痛,呕吐泄泻,不思饮食,苔白脉沉。停食着凉,则脘满嗳饱,宿食不消,兼见鼻塞流涕,脉浮苔腻。脾虚食滞,则面黄气弱,饮食不甘,大便溏泄,脉象濡数。

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郭振球.《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2022-08-30
mcxzy 阅读 22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5:53:5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气血痰食辨证是根据气血逆乱、痰食内停所表现的症状,辨明病变的一种方法。小儿气血痰食为病,气逆则咳,血溢则衄,痰盛则喘,食壅则满。气病证候:气充则强,少则衰,顺则平,逆则病。小儿气病复杂,应辨明气虚、气滞和气逆。气虚者面色㿠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目无精彩,呼吸少气,...

  • 气逆由于七情、外邪、痰浊等导致气当降不降而反上逆,临床常见咳嗽气喘、胃气上逆、头晕目眩等症状。血病辨证关注血液的运行和滋养作用,主要表现为血虚不足、血行障碍、血热妄行等类型。血虚多由大病、久病、产后、外伤等因素耗伤阴血或影响血的化生,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症状。血瘀由七情郁...

  • 气血辨证中,根据气血的病理变化和证候表现,可以分为气虚、气脱、气逆、血虚等虚证,以及气滞、气逆、血瘀等实证,血热属热证等。这些病症的分类和辨识,都需要结合八纲辨证进一步确定气血病变的性质。气血的理论系统化,源于《内经》中的详细描述,该书始载“气虚”、“气脱”、“气逆”、“血虚”等证...

  • 聚证,中医理论中的术语,指人体内气血、津液等物质在特定因素影响下异常积聚,导致局部或全身性肿块、疼痛等症状。病因多样,涉及气滞、血瘀、痰湿、食积等。治疗需辨证施治,采用药物、针灸、推拿等综合方法。聚证分类多样,包括气聚、血聚、痰聚、食聚等类型。气聚因气机不畅,表现为胸闷、胁痛、腹胀...

  • 稠黏者称为"痰",清稀者称为"饮",形态不同,但实质相同,所以通称为痰饮。痰饮一旦形成,便可随气流窜全身,外至皮肉筋骨,内至五脏六腑,无处不到,从而产生不同的病变。所以古人有"痰为诸症之侣"、"顽痰生怪病"、"百病皆因痰作祟"的说法。2、痰饮致病的特点(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一旦流滞在...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