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的针刺方法 公孙的位置和功效

1 公孙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第一跖骨与第一楔骨关节内侧(黑白肉交界处)
简易取法:由足大趾内侧后有一关节(第1趾跖关节)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弓形骨后端下缘的凹陷(第1跖骨基地内侧前下方)即是公孙穴。
进针方向:从足内侧向外侧直刺与足内侧垂直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透向涌泉,针0.5-0.8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觉向脚底放射。

2 公孙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隐神经的足内侧缘支分布。隐神经伴大隐静脉沿小腿内侧面下降达足的嘞侧缘。到该穴皮肤的神经纤维来自第4腰神经。
2,皮下组织:纤维结缔组织多,脂肪组织少,故较为致密。内有上述皮神经及大隐静脉的属支。
3.拇展肌:位于足底内侧缘皮下,由足底内侧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来自第5腰神经和第1骶神经。
4.拇短屈肌:位于展肌的外侧,紧贴第1跖骨,由足底内侧神经支配。
5.拇长屈肌腱:该肌腱在此处位于短屈肌两头之间,由胫神经支配,针刺此腱有一定的韧性阻力。
若采用向前外侧透刺涌泉,尚可刺到收肌及趾底总神经,动脉,静脉等。
深层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足内侧神经的分支。

3 公孙的位置和功效 位置: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基地的前下方。
功效:公孙为足太阴脾经腧穴,络穴,别走足阳明胃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通过阴维脉与心包络经的内关相联系,具有调气机,理升降,扶脾胃,调血海,和冲任,理下焦之功。
主治病症: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痛,泄泻,痢疾,痞积,头面浮肿,水肿,黄疸,足心发热,或痛难履地,癫痫,狂言,失眠诸症。

4 公孙常用配伍疗法 1.配内关,行间,中脘,足三里,阳陵泉,针刺平补平泻法,调理脾胃,理气止痛,治疗脾胃气滞之胃脘疼痛,脘腹胀满。
2.配期门,阳陵泉,太冲,梁丘,神门,内关,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治疗肝气犯胃之胃痛,呕吐,嗳气。
3.配下脘,梁门,足三里,天枢,内庭,针刺泻法,健脾化湿,和中消积,治疗食滞腹痛之饮食不下,腹胀,胃痛,吐酸。
4.配中脘,足三里,梁丘,胃俞,合谷,针刺泻法,针后加灸,温中散寒,治疗寒积胃疼,腹痛。
5.配大都,脾俞,章门,太白,足三里,针刺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并加灸,温阳健脾化湿,治疗脾胃虚寒之脘闷纳呆,腹胀便溏甚或完谷不化,四肢不温,小便清长等。
6.配商丘,脾俞,章门,中脘,针刺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健脾和胃,理气化湿,治疗湿邪中阻之脘腹胀痛,嗳气食少,二便不利。
7.配内关,针刺平补平泻法,或用泻法,为八脉交汇八穴配穴法,宽胸理气,和胃降逆,治疗心,胸,胃部疾患,如心脉痹阻之胸闷,心痛等。
8.配膈俞,内关,公孙针刺补法,余穴针刺泻法,泻肝清胃宁血,治疗肝胃郁热之呕血,便血。
9.配天枢,合谷,阴陵泉,上巨虚,下巨虚,大肠俞,针刺泻法,清热利湿,治疗湿热泄泻,痢疾,霍乱吐泻。
10.配长强,次髎,承山,上巨虚,针刺泻法,清热利湿,止血,治疗大肠湿热便血。
11.配丰隆,中魁,膻中,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化痰,治疗痰湿壅盛之呕吐痰涎,眩晕。
12.配灵道,郄门,水沟,劳宫,丰隆,大陵,厉兑,针刺泻法,清热化痰,治疗痰火扰心之失眠,心烦,发狂妄言。

2022-11-23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19 22:03:0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针刺时,直刺0.5-1寸,或者用艾炷3-5壮,或者艾条灸5-10分钟。关于公孙穴的具 置,它位于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解剖上,在此穴位附近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公孙穴主要治疗胃肠疾病,如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此外,它还适用于心...

  • 1 公孙的针刺方法 取穴:坐位,第一跖骨与第一楔骨关节内侧(黑白肉交界处)简易取法:由足大趾内侧后有一关节(第1趾跖关节)往后用手推,有一弓形骨,弓形骨后端下缘的凹陷(第1跖骨基地内侧前下方)即是公孙穴。进针方向:从足内侧向外侧直刺与足内侧垂直面成90°。进针深度:直刺,透...

  • 公孙穴位于脚上的第一跖骨基底前下方的赤白肉际处。具体定位方法如下:位置描述:在大脚趾内侧,摸到大脚趾凸起来的骨头后往后摸,当摸到脚一半部位时会摸到骨头的圆头,即第一跖骨基底。在这个位置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即为公孙穴。穴位特点:公孙穴是脾经的络穴,同时通于冲脉,是八脉交会穴之一...

  • 1. 确定公孙穴的位置: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具体来说,它位于足大趾内侧后方,距离太白穴大约1寸的位置。2. 了解公孙穴的作用:作为脾经的络穴,公孙穴与脾胃以及胸腹部的冲脉相连,因此能够治疗与这些器官相关的多种疾病,如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等,同时也能够缓解心烦、失眠等神志...

  • 1、公孙穴的位置,位于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足背静脉网及跗内侧动脉。2、具有补脾和胃、调心安神的功用,可治疗胃痛、痢疾等胃肠疾病和心烦、失眠等神经系统疾病。3、人体内十二经中,只有冲脉涵养十二经的全部气血,调理冲脉便可疏导十二经...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