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寒的辨证施治

治疗原则采用温中健脾,代表方剂为理中汤。但在中医不少书籍中,人们常常将小建中汤证、理中汤证、香砂六君子汤证、香砂养胃丸证统称为脾胃虚寒(中焦虚寒)证。这四个方证虽然相似,均表现胃痛喜温喜按,或饥时痛甚、得食暂缓。不思饮食,乏力、苔薄白、脉虚等共同症状。但是在“大同”之中,又有易被人忽视的小异。香砂六君子汤证,属气虚,气不足便是寒,但寒轻微,且兼痰湿、气郁,痛喜轻按,重按痛反增,脘腹胀闷,嗳气吞酸,便溏、苔白润等。胃胀甚于痛,重按痛增为辨证要点。理中汤证,乃中阳不振兼寒湿,症见痛喜轻按,畏寒喜热食,得冷则痛剧,脘腹痛比前香砂六君子汤证为重。痛甚于胀是辨证要点。小建中汤证,系中阳虚兼营阴弱(即中焦阴阳两虚症),症见痛喜重按,口稍干,大便正常或稍干,手足心热与喜暧畏寒征象并存,以痛喜重按为辨证要点。上述药方同治脾胃虚寒证,但同中有异,临证不可混淆。属阴阳两虚者用小建中汤,为温润法(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亦属此列);理中汤及其衍化方(附子理中、桂附理中则温中之力更强)为代表方,若小建中汤证误用理中汤则温燥伤阴;若该用理中汤反错投小建中汤,则柔润恋寒湿。同样,理中汤误用于香砂养胃丸证,则不能健脾袪湿、和胃畅中、芳香化浊、消胀除满。临症当辨析无疑而后用之,方能药证合拍,共奏温中散寒、补益脾胃之功。

2016-05-06

2021-05-07
mcxzy 阅读 4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9:57:0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感觉胃里凉凉的有寒气,不一定都是脾胃虚寒,要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情况、证型,选择不同治疗,具体如下:1、脾胃气虚:通常表现为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腹胀纳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应该选用四君汤、香砂六君汤加减治疗;2、脾胃虚寒:表现为胃部冷痛、喜暖喜嗳,多穿衣服或者多盖被子,就...

  • 治疗脾胃虚寒症时,应细心辨证,避免因用药不当而适得其反。理中汤用于温中散寒,小建中汤则注重滋阴润燥,两者虽同属温补,但在具体应用上需谨慎区分。此外,香砂养胃丸注重调理脾胃,若症状不符则不应使用,以免影响治疗效果。综上所述,在治疗脾胃虚寒症时,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方...

  • 饮食调理方面,脾胃虚寒者宜食用性味辛热的食物,如葱、姜、韭、蒜、胡椒等;脾胃虚弱者宜食用红枣、山药、扁豆、芡实、莲子肉等;胃热素盛者宜食用梨、藕、甘蔗、蜂蜜等干寒生津之品;气机阻滞者宜多食萝卜、佛手、金橘,或用橘皮做成的调料。建议脾胃虚弱者每天喝山药、茯苓、薏米熬的粥,以起到补...

  • 肠胃虚寒是中医的一个病理名词,是通俗的一种叫法,专业的中医术语为脾胃虚寒,如何调理需要根据其具体的功能主治来辨证施治。首先脾胃是消化器官,主要的功能是运化饮食物,供给全身能量。如果脾胃虚寒,阳气不足,则运化功能就会减退,出现腹胀、腹部怕冷、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这时候需要健运脾胃,常用的...

  • 脾胃阴虚与脾胃虚寒是中医辨证施治中的常见概念。脾胃阴虚主要因火热伤胃阴引起,其症状表现为口干、食欲不振、大便干燥、舌面红且少苔、脉象细数。治疗时应采取养胃生津的法则,推荐使用清胃散作为方剂。而脾胃虚寒则是由饮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物导致脾阳不振、寒凝于胃的结果。其表现形式包括胃脘冷痛...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