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悸的穴位简介

中医·心悸心悸(palpitation)为病证名。是指以自觉心跳,惊慌不安,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俗称心跳,简称悸。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因惊恐而发、时发时止者,称惊悸,病程较短而病情较轻;不因惊而发、心中动摇不宁而无休止者,称怔忡,病情较重而病程较长,为心悸之重症。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为主要症状,治疗方法相似。心悸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针灸治疗心悸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对疾病本身也有治疗作用。但在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衰倾向时,则应针对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现代医学中的各种心律失常及某些神经官能症出现心悸者,可参照治疗。各家论述追溯《黄帝内经素问》虽无心悸(惊悸、怔忡)一类的病名,但已经有了类似的记载。《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曾经指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讲的“心澹澹大动”和《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讲的“心怵惕”,也是类似心悸的描述。到了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和《伤寒论》两部名著中,才正式提出了悸与惊悸的病名,并对它的发病原因,作了扼要的叙述,认为主要原因是由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的。《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篇还对惊悸的发病原因以及审证求因的方法,作了专门论述,指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后世医家系统地总结了临床实践的经验,对此进一步作了详细的说明,认为“惊自外至者也,惊则气乱,故脉动而不宁;悸自内惕者也,悸因中虚,故脉弱而无力”。(《医宗金鉴·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从脉象表现来分析和认识惊悸发生的原因,必外有惊扰,内有所虚,内外相合,引发本证。《严氏济生方》不仅对惊悸有所载述,还提出了怔忡的病名,“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

详见百科词条:心悸 [ 最后修订于2018/7/23 14:31:42 共1289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2022-10-31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0:41:5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作为十三鬼穴之一,大陵穴擅长治疗百邪癫狂等神志疾病,因此又有“鬼心”之称,具有清心包、安心神、醒神志和开心窍的功效。大陵穴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正好处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1. 心悸 针对心血不足的情况,可以配合内关、心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位,以益气养血。若心虚胆怯,则...

  • 按摩穴位具有许多好处,特别是内关穴。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是全身强壮的要穴之一。经常按摩内关穴,可以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对于心痛、心悸、胸痛等老年常见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此外,内关穴还能治疗晕车、晕船以及怀孕前3个月的恶心、呕吐等妊娠反应。按摩内关穴的方法有多种。可以沿着手腕上...

  • 通里穴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这个穴位可以治疗心悸、怔仲等心病;舌强不语、暴喑等舌咽病证以及腕臂痛等问题,具有比较强的舒心气、宁心神作用。阴郄穴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此穴位可以治疗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等热证问题,还...

  • 郄门 郄门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经气出入的门户,按压此穴有明显的安心宁神,通络止血作用。腧穴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按摩方法:伸臂,用拇指指尖按压穴位,每次30秒,力度由轻到重,以有酸痛感为度。3 头面部按摩缓解心悸 推印堂,分推前额5-1...

  • 郄门穴位于前臂掌侧,曲泽穴与大陵穴连线上,腕横纹上五寸。此穴位主治心痛、心悸、胸痛、心烦等症状。天泉穴在人体臂内侧,腋前纹头下两寸,肱二头肌长、短头之间。它能主治心绞痛、心动过速、心内膜炎等病症,以及一些精神类疾病。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两寸。此穴位擅长治疗阵发性心动过速...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