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位中什么合穴、荧穴?

五输穴

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

简称“五腧”。《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对五腧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同穴同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出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十二经的五腧穴按 井、荥、输、经、合 的规律分别排列如下:

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手厥阴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便、曲泽;
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诸、支沟、天井;
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陷谷、后溪、足三里;
足少阳胆经: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足太阳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难经》详论五输穴,井穴专主心下满,荥穴泻火主身热,俞治体重与节痛,经主喘咳并寒热,合当逆气而下泄2010-05-15
每条经络都有五腧穴,是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简称“五腧”。《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对五腧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同穴同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出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十二经的五腧穴按井、荥、输、经、合的规律分别排列: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手厥阴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便、曲泽;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诸、支沟、天井;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陷谷、后溪、足三里;足少阳胆经: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足太阳膀胱经: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难经》详论五输穴,井穴专主心下满,荥穴泻火主身热,俞治体重与节痛,经主喘咳并寒热,合当逆气而下泄2010-05-19
古人把经脉中气血流向比作水流
荥:指小水成流,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

比如楼主说的,
肾经合穴阴谷,就可以用于治疗与肾经相表里的膀胱经的病症,因为“水流汇合”于此。

心经荥穴少府,就可以用来清泻心火。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O(∩_∩)O~2010-05-15
五输穴中的两种穴位2010-05-21
问题不清楚。是要问什么?是主治?作用?位置?还是问什么是合穴,荥穴?2010-05-15
mcxzy 阅读 79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0:17:1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难经》详论五输穴,井穴专主心下满,荥穴泻火主身热,俞治体重与节痛,经主喘咳并寒热,合当逆气而下泄

  •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肺经少商、脾经隐白穴,井是水源“可汲养而不穷”。【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上,如肺经鱼际、脾经大都穴。荥是迂回的小水,像山溪细流。【输】穴多位于掌腕或跖关节部,如肺经太渊、脾经太白。俞是灌注的意思,像山的瀑布倾泻而下。【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

  • 天突 璇玑 华盖 紫宫 玉堂 膻中 中庭 鸠尾 巨阙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阙 阴交 气海 石门 关元 中极 曲骨 会阴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腹通谷 幽门 步廊 神封 灵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赝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 五输穴位于肘膝以下,这些部位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特别大,因此针灸这些部位对大脑皮层的影响范围广,作用力强大。例如,合谷穴(大肠经的原穴)和太冲穴(肝经的原穴)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因为它们的功能复杂,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更大。五输穴的临床应用广泛,包括《内经》、《难经》的记载,以及生...

  • 中医理论依据五行相生原则,强调在治疗中运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方法。针对母子关系的虚证,如肝虚,针灸疗法会选取肾经合穴阴谷进行补益,以恢复母体功能,进而使子体(肝)得到滋养,达到"补母则子安"的效果。对于实证,如肝实,治疗策略则是泻其子经或子穴,如选用心经的荥穴少府或本经的荧...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