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四部书被称为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它们都是我国秦汉以前的医药经验总结。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继承了《内经》、《难经》等经典的医药理论,结合自己长期的医疗实践,正确掌握和灵活运用了"辨证论治"的诊疗法则,创立了许多宝贵的诊治方法,总结发展成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的伟大著作。后人将其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共16卷。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难经》,全书共有81章。分别对脉法、经络流注、营卫三焦、气血盛衰、脏腑诸病、经穴及用针的补泻手法等方面作了比较深入的解释和发挥,丰富和发展了《内经》的学术理论,为后世有关中医诊断、病理、经络和针灸等学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其阐述了《内经》的有关疑难问题,故名《难经》。 《神农本草经》:本书共分3卷,收载药物365种,除去重复的实际是中药347种(其中植物药239种、动物药65种、矿物药43种)。本书汇集了古时至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分别用四气(升降浮沉)五味(辛甘酸苦咸)概括药物的性能和作用,根据有毒和无毒而将药物分成益气、补虚、除邪等上、中、下三类;创立了方剂的有关配伍方法;对于药物的炮制、贮藏方法和经验也作了概括性的描述,虽其中也有某些错误的地方,但有关经验的总结却奠定了中药药物学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由于前人创造性的劳动,故不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医疗实践,至东汉时已确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这些都为以后中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各大书店都有卖的2014-10-12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09 15:34:3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著述了以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以下是具体内容的详细阐述:外感病分析: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系统地分析了伤寒(一种外感热病)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他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这一原则至今仍被中医临床广泛应用...

  •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用其深刻洞察,揭示了医学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他感叹于当今社会,许多人追逐名利,忽视了对生命的真正关怀与关注,只求表面的荣华,却忘记了身体与生命的本质。张仲景以其家族的悲剧,强调了疾病对生命的巨大威胁,以及对医术的深切需求。他通过勤奋学习古籍,广泛收集方剂,最...

  •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在东汉末年疫病流行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以下是 1. 疫病流行背景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疫病广泛流行。当时,医疗条件落后,许多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疗,人民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张仲景作为一位医者,目睹了疫情肆虐的情景,深感悲痛和愤慨。他...

  • 【译文】 我为过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丧失而感慨,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疗救而悲伤,于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很多医方,选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辨别脉象和辨别证候的体会,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

  • 经过数十年的辛勤钻研与临床实践,张仲景在积累了无数宝贵经验后,创作出了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伤寒论》与下卷《杂病论》共包含113个具有显著疗效的处方,被誉为“经方”,对现代医学的疑难病症仍具有重大参考价值,被誉为“医方之祖”。...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