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很多古文典籍的原文引用,而这些原文恰恰是中医基础考试的常见考点。许多人对于古文典籍的理解比较迷惑,本帖对相关内容做了一个汇总,对大家的学习不无裨益。
阴阳学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转化。
五行学说: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藏象学说: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说明了五脏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
五脏及六腑:
“浊气归心,淫精于脉”主要说明心有生血的作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说明了肺主气和肾纳气的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肝者,将军之官;脾胃者,仓廪之官;肺者,相傅之官;肾者,作强之官;胆者,中正之官;膻中者,臣使之官;小肠者,受盛之官;大肠者,传导之官;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
经络: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指的是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阳脉之海”指的是督脉;“阴脉之海”指的是任脉;“十二经脉之海”指的是冲脉。
病因:
五志分属于五脏,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防治原则: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阴虚内热的治法;“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阳虚之虚寒证的治法。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指的是因时制宜。
202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