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最最基础的中医理论,入门级!建议大家都看看!


中医基础理论中,有很多古文典籍的原文引用,而这些原文恰恰是中医基础考试的常见考点。许多人对于古文典籍的理解比较迷惑,本帖对相关内容做了一个汇总,对大家的学习不无裨益。
阴阳学说: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转化。
五行学说: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藏象学说: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说明了五脏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
五脏及六腑:
“浊气归心,淫精于脉”主要说明心有生血的作用。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说明了肺主气和肾纳气的功能。
心者,君主之官;肝者,将军之官;脾胃者,仓廪之官;肺者,相傅之官;肾者,作强之官;胆者,中正之官;膻中者,臣使之官;小肠者,受盛之官;大肠者,传导之官;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
经络: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指的是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阳脉之海”指的是督脉;“阴脉之海”指的是任脉;“十二经脉之海”指的是冲脉。
病因:
五志分属于五脏,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防治原则: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阴虚内热的治法;“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阳虚之虚寒证的治法。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指的是因时制宜。

2022-08-16
mcxzy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7:14:1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体现了阴阳的对立制约。“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体现了阴阳的互根互用。“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体现了阴阳转化。五行学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

  • 如果想系统地了解中医,可以阅读《陈修园医学全书》。陈修园的著作广泛流传,主要由于其文字质朴洗炼,畅达优美,且多以歌诀形式出现,内容深入浅出切于实用,非常适合初学者作为入门参考书。可以先从《医学实在易》《医学三字经》开始。如果觉得太多,可以看《黄元御全书》中的《四圣心源》。如果侧重实用,可...

  • 从基础开始学起。顺序是:中医基础学(最好是五版 材比较通俗易懂)、中医诊断学、医古文、中医内科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在学习基础学的同时参照学习【内经.素问】学习针灸学是参照学习【内经.灵枢】。学习内科学时参照学习【伤寒论】【金贵要略】【温病学】此外还要学习中医儿科学。...

  • 《针灸甲乙经》类集《素问》、《灵枢》之论,总结出诸疾之病因、病机、治则、复采《明堂》腧穴、针法、灸法、乃贯通三部中医经典之理论与实践于一书,分12卷,成为最早的,最权威的针灸学经典著作,故全名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该书不仅是《素问》、《灵枢》的最早传本,还是《黄帝明堂经》的...

  •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箕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概念 二、辩证论治 第三节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一、《中医学的基础》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学的基础》的学习方法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