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的学术内容在辩证方面有哪些特点?

《伤寒论》发展了《内经》学说,确立以“六经”作为辨证施治的基础。六经辨证原是《素问·热论篇》根据古代阴阳学说在医学中运用而提出的辨证纲领。所谓“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六者而言。这是按照外感发热病起始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证状,并结合患者体质强弱的不同,脏腑经络的生理变化,以及病势进退缓急,加以分析综合得出的对疾病的印象。三阳指表、热、实证;三阴指里,寒、虚证。凡病之初起,疾病在浅表,出现热实现象的,如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属于阳证的便称太阳病。凡病邪入里,病情属于阳证,并表现胃中燥实,大便干燥、发热谵语、口渴、脉象洪而有力、舌苔黄厚的属热实在里,称阳明病。另一种既非表证,又非里证,证状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寒热往来的半表半里状态,也属阳证范围,称少阳病。所谓三阴病,一般多是三阳病转变而来,特点是不发热,证状表现虚寒现象,如腹满、呕吐、腹泻、口不渴、食不下等称太阴病。如疾病出现脉象微细、四肢厥逆、怕冷、喜热饮,说明气血虚弱,称少阴病。还有一类疾病多因误治,呈现上热下寒,忽厥忽热,饥而不思食,或下利不止,手足厥冷,呈现寒热错杂现象的称厥阴病。上述按六经症候的分类并不是孤立的六种证候群,而是它和人体脏腑、经络、气化各方面都有机地联系一起进行观察认识的。从总的方面说,三阳表示肌体抵抗力强,病势亢奋。三阴病表示肌体抵抗力弱,病势虚弱。
2020-01-01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5-04-17 17:20:5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书中详细论述了太阳、阳明等六经病的辨证和治法,以及其他疾病如痉湿暍、霍乱等的治疗原则,以及基本治疗方法如汗、吐、下的应用规则。尽管后世有学者认为部分篇章非张仲景所撰,但《伤寒论》的核心贡献不可忽视。它是我国第一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临床医学巨著,其六经辨证体系和精炼的药方如麻黄汤、...

  • 每个部分根据阴阳特性,进一步划分为阳性和阴性病症,总计六种疾病,即表、半表半里和里各对应的两种病症,构建了一个全面的辨证体系。这种体系不仅考虑了定位(表里内外),还注重定性(阴阳寒热),体现出刘先生对中医经典的深入理解和创新实践。刘绍武先生作为首批全国名老中医,有着七十余年的从医经验,...

  • 核心地位:《伤寒论导读》是中医经典著作,具有里程碑意义,阐释了外感病与杂病的诊治规律,构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内容特点:集理、法、方、药于一体,详细解析了《伤寒论》的写作背景、内容安排、难点、学术渊源、学术沿革等,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原著。阅读辅助:针对原著年代久远、文辞古奥的问题,《伤...

  • 本书深入剖析了《伤寒论》的辨证思维及其在现代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首先,总论部分详细探讨了三阴三阳理论、体质分析以及如何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同时涵盖了相关疑难问题的解析。这部分内容旨在帮助读者理解这一经典理论的核心理念。各论部分则是本书的核心,专一介绍诸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

  • 而温病的概念,仲景先师同样在第6条中提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所以对于小儿的发热,《伤寒论》已经具有足够的辩证指导意义,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对于小儿发热,体温高是共性,如果需要治疗,我们首先辨属于伤寒抑或是温病,我这里说的伤寒是一个大概念,这个伤寒包括表证,半表半里以及阳明里证,但是温病其实...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