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下部分

黄帝问: 阴阳的法则在人体是如何反应出来的?

岐伯说: 如果阳气过盛, 身体就会发热, 腠理闭合, 气粗喘促 ,呼吸困难, 身体也会因此而起伏反侧, 不出汗且发热, 牙齿干燥, 心中烦闷, 如果还出现腹部胀满的现象, 此为死症, 属阳性之病, 所以冬天姑且能撑过去, 夏天就不行了. 如果阴气过盛, 身体就会发冷并且出汗较多. 或者身体总会觉得冷, 常常打寒战发抖, 甚至手足厥逆, 如果出现手足厥逆而腹部胀满的现象, 此为死症, 属阴胜之病, 所以夏天姑且能支撑, 冬天就经受不了了. 上述病状就是阴阳偏生失衡在人体的变化反应. (备注:中医讲究阴阳五行平衡, 循环不息, 如果阴阳不平衡人就生病, 极度不平衡人就死了)

黄帝问: 如何调摄人体的阴阳呢?

岐伯说: 如果能掌握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 就可以调摄人体的阴阳, 如果不知道这些道理, 就会提早衰老.

一般人道四十岁, 体内阴气就已自然消减一半, 起居行动上会出现衰老迹象; 到五十岁时, 会感觉身体笨重, 耳不聪, 目不明; 到六十岁, 阴气萎弱, 肾气大大衰减, 九窍不能通利, 出现下虚上实的现象, 还会控制不住流眼泪呵鼻涕.

所以说: 懂得了这个道理去调摄阴阳的人, 身体就健康; 不调摄阴阳的人, 身体就容易衰老. 人原本的身体状况都是相同的, 最终却有健康呵早衰两种结果. 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能发现共有的健康本能; 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只之道身体衰弱才察觉不妥. 不注重调摄阴阳的人, 总是感觉精力不足, 耳注重调摄阴阳的人, 常常感到精力旺盛. 精力旺盛则耳聪目明, 身轻体壮.(备注:中医认为人体有正气可以保护机体, 我们感受外邪不生病正是因为正气抵抗外邪, 但是正气每抵抗一次就会衰减一点, 虽然不注重补充正气, 躲避外邪就会早衰.)

正因为圣人不勉强行事, 自寻烦恼, 以乐观愉悦宗旨, 总是神清气爽, 过着宁静的生活, 所以能延年益寿, 与天地长存. 这就是圣人的养生之道.(备注:人得病在中医看来只有两种情况: 外邪入侵, 七情内伤. 所以七情过激就会伤害身体.)

天之阳气在西北方不足, 因此西北方属阴, 而人的右耳也就不如左耳敏锐; 地之阴气在东南方不足, 因此东南方属阳, 而人的左手左脚也就不如右手右脚灵活.

黄帝问: 为什么呢?

岐伯说: 东方属阳, 阳性向上, 就人体来说, 阳气聚集在上部, 上部强盛了下部就必然会虚弱, 因而才出现耳聪目明却手脚不灵; 西方属阴, 阴气下降, 就人体来说, 阴气聚集在下部, 下部强盛了上部就必然会虚弱, 因而才出现手脚灵活却耳不聪,目不明的状况. 所以同样是受了外邪, 如果在上部, 那么身体右侧就会病的较重; 如果是在下部, 那么身体右侧就会病的较重; 如果是在下部, 那么身体的左侧就会病的严重. 天地阴阳之气不能处处均匀, 而人体也有阴阳盛虚的区别, 所以邪气才能乘虚侵袭人体.(备注: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 天地与人体是相对应的, 天地之气对人体是有影响的, 说人话就是人受环境影响)

所以天有精气, 地有形体; 天有八节之纲纪, 地有五方的道理, 因此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

阳气轻清上升为天, 阴气重浊下凝为地, 因此天地的运动和静止, 是以阴阳的变化莫测为纲纪, 而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周而复始, 循环不止.

只有通晓这些道理的人能配合天气以养护头, 顺就地气来保养足, 依傍人事去养护五脏. 天的轻清之气与肺相通, 地的水谷之气与咽相通, 风木之气与肝相通, 雷火之气与心相同, 溪谷之气与脾相通, 雨水之气与肾相同.

六经就像河流, 肠胃好似大海, 九窍为水津之气灌注的地方. 如果用天地阴阳比喻人体的阴阳, 那么人的汗, 就好像天上降下的雨; 人的气, 就好像天地间的暴风. 而人的怒气, 就好像雷霆; 逆上之气, 就好像阳热的火. 故此, 调养身体若不取法于天地之理, 那疾病就一定会发生. (备注: 如果一个地方经常下暴雨就会发生水灾, 经常有雷霆森林就容易火灾, 那么对应人体也是一样.)

所以外邪入侵人体, 快得就像疾风暴雨一样. 善于治病的医生, 当病邪还在皮毛时, 就会进行治疗; 医术平庸的医生, 在病邪侵入肌肤时才进行治疗; 医术较差的医生, 在病邪侵入到筋脉时才进行治疗; 医术更差的医生, 在病邪侵入六腑时才进行治疗; 医术最差的医生, 在病邪已深入五脏时才进行治疗. 如果病邪深入五脏, 病情就十分严重, 这时只有一般的治愈可能.

如果人们感受了天的邪气, 就会伤及五脏; 感受了饮食的寒或热, 就会损伤六腑; 感受了天地的湿气, 就会损伤皮肉筋脉. 因此, 善于运用针刺治疗的医生, 对于在阳的病, 常从阴分引导病邪外出, 对于在阴的病, 常从阳分引导病邪外出, 或取右侧来治疗左侧的病,取左侧来治疗右侧的病, 还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来对比病人的反常状态, 并根据病人外部的表征来掌握内部的病变, 判断病的太过或不及, 这样就能在疾病刚出现的时候, 找出病邪的所在进行治疗, 不使病情进展到危险的地步.

因此, 善于治病的医生, 通过观察病人起色和脉象, 先判断病症的阴阳; 审视五色的清浊, 就能了解病变发生在哪个部位,; 通过观察病人的呼吸, 倾听病人的声音, 就能了解病人的痛苦所在; 通过诊视四时的色泽和脉搏, 就能得知病在哪个脏腑; 通过诊察寸肤的滑涩和寸口的浮沉, 就能明确判断发病的原因. 如此诊断就不会有错误, 治疗也不会失误.

所以说: 疾病刚发生时, 可用针刺治愈; 当病情严重时, 则要等病邪消退后再进行针刺治疗. 病情较轻时, 应用发散轻扬的方法治疗; 病情较重时, 应用消减法治疗; 气血虚弱的, 应用补益法治疗.

形体衰弱的, 应该温阳补气; 精气不足的, 应该用味道浓厚的事物补之. 如果病邪在上, 可用吐法; 病邪在下, 可用疏导的方法; 病邪在中部, 表现为胀满的, 可用泻下.

病邪在体表的, 可用发汗法; 病势急暴的(如癫痫), 可固定他不让他伤害自己. 属实证的, 可用发散或泻下法. 诊察疾病的阴阳性, 以断定治疗方法用刚还是用柔, 阳病应该治阴,阴病应该阳治; 判断病邪在气在血, 防止血病损害气, 气病损害血, 因此血实的适宜用泻血法, 气虚的适宜用引导法.2022-06-20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4-11-13 07:03:2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如以天地来比类人体的阴阳,则阳气发泄的汗,象天的下雨;人身的阳气,象天地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像天有雷霆;逆上之气,象阳热的火。 又,《素问经注节解》 [清] 姚止庵 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夫人汗泄于皮肤者,是阳气之发泄尔,然其取类于天地之间,则云腾雨降...

  • 本文是“内经”一书中论述“阴阳”基本概念和在医学上予以应用的重要篇章。文中运用阴阳阐明了世界的物质性和事物的矛盾统一规律,并将阴阳五行学说与天、地、人之间的联 系进行分类和归纳,从而以阴阳学说指导医疗的应用和实践。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此篇取此名的含义? 仅仅对于这一篇文章来说,可以分为4个部分,章法布局井然有序。 第1个部分,阐释规律。 阐述了是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并指出它们在各个方面的运用情况。《黄帝内经》它不仅仅是一本医学书。“且包罗天文学,哲学,人类...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