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彦老师解读伤寒论讲稿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在太阳病里,中风是津液虚的证,已经汗出了,治疗要以救津液为主;伤寒是表紧无汗的,津液还没有耗散,治疗以解表为主。麻黄汤就是典型的解表剂。
先来看证。“头痛发热”不用解释了,前面已经说过了,这是表证的典型症状。“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这是因为表紧津液不得出,所以囤积在肌体里面造成疼痛。当然寒气进入肌骨造成局部瘀堵也会疼痛。“恶风”是典型津液虚的证,这里可能是传抄错误,此条有恶风不通。“无汗而喘”,因为津液往上走,又不能汗出,肺的压力很大,只能通过喘来缓解。
麻黄这个药我们说过,是宣通毛孔的,它本身没有能量,所以它合桂枝这样的能量剂才能发汗。桂枝是作用于肌肉的,将肌肉里的水湿往外逼,麻黄打开毛孔,协同作用以致汗出。我们知道,麻黄合石膏能治温病,这里石膏也是能量剂,一种寒降的能量,石膏将热降下去,麻黄打开毛孔,所以温病服了也能汗出而解。
杏仁既能宣散又能下气,宣散助麻黄发表,兼下气则能平喘。杏仁因为其药性比较驳杂,所以在《伤寒》里一般都不做主药,只是配合使用。这里杏仁七十个,大约二十几克吧,古时候的杏仁都比较小。炙甘草这里只用一两,量很轻,可见津液不怎么虚。少量的甘草,也可以理解为是发汗后的善后之药。
说一个麻黄汤的医案。有一个老人夜里常尿炕,用现在的中医理念,自然是从肾论治,结果吃了无数补肾收敛药都不见效。后来遇某医给开了剂麻黄汤,一剂而愈了。这其中的原理用后世的五行辨证体系是没办法解释的,发汗药跟遗尿有什么关系?
用六经辨证却不难解释:人吃进去饮食,通过中焦气化作用变成能量送出体表,不能完全气化的能量则代谢为废水,通过肾和膀胱排出体外。如果肌表的气化作用弱了,意味着大量的能量会代谢为废水,加重膀胱的压力,于是容易遗尿。麻黄汤里麻黄和桂枝的组合无非是加强体表的气化功能,所以也就能减少膀胱和肾的压力,也就能治遗尿。有人会问,患者若有肾虚怎么办?我们不能只看肾虚这个结论,要问为什么肾虚?肾脏的代谢压力减轻了,肾脏自己就能补回来,自然就不虚了;当然,佐以适量的补肾药也许会有些帮助,但要适度,滋腻药多了,妨碍了气化功能,就适得其反了。
这个医案很好的阐释了如何用人体表里循环的观念治病。表里循环是大循环,其力量大,是人体运行的主流;相比而言,脏腑五行生克的循环是小循环,其力量小。后世的医生用五行生克理论断为脾克肾,光是去健脾补肾,这治的就是小循环,从小处着眼,必将为大所制,自然久治不愈。有人说《伤寒论》的方子擅长治外感病,不擅长治内伤病。从这个医案亦可看出这个说法是不客观的。既然我们治的是人体而不是疾病,何来内病外病这一说?所谓辨证施治,辨的是证在外还是在内,而不是病在外还是在内。这是传统中医和后世中医主要区别点之一。
有一本民间偏方的书上载了一个治老人遗尿的偏方,说用白芷泡酒服用有神效。民间偏方之所以称之为偏方,是因为用常规的中医理念解释不了,却又很有效验。天下事本为一理,你的中医理论果真正确的话,就应该能解释一切有效验的方子,如果解释不了,只能说明这套理论有问题。如果我们参透了《伤寒》的辨证思路,这个偏方是可以解释的:白芷是辛散的,是解表气化剂;酒也是解表气化剂。这个偏方说白了和麻黄汤的作用相类似而已。
这一条前面讲的是无汗身痛的太阳病,也就是伤寒麻黄汤证。服了药,稍微好一点了,病人有些“发烦目瞑”。目瞑是一种类似于眩晕困乏的反应。前面说过,邪气重的时候,人是亢盛,就是累也不能睡。服药后产生困倦反应,说明邪气快解了。严重的会出鼻血,出了鼻血病就好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阳气重故也”。这里的阳气指的是津血,就是津血多。人体津血多自然病解得快。如果体表不够通畅,不能迅速的通过体表解决邪气,津血就会寻求的别的途径解决,出鼻血就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小孩子爱出鼻血其实是好事,一场感冒就躲过去了。就这一条我们来讲讲出血这个证。像牙龈出血、便血、经期血淋漓不尽,这都是很常见的。如果我们顺应人体来思考,其实都是人体在排邪气。包括大便颜色深,就是有潜血,也是如此。
我奶奶年轻的时候,得一个病几年不愈,百药不效。有一天晚上,她忽然拉黑色的大便,据她说拉了半马桶,病从此就好了。所以我们不能见血止血,而要去考虑人体到底哪个层面有邪气。如果顺应人体来思考,我们还可以更宽泛的理解这个问题。不单出血,慢性腹泻,慢性鼻炎,人体有异常分泌物,甚至频繁遗精,都有可能是人体在体表不能解决邪气的情况下寻求的其它途径。
所以《伤寒》里治遗精给出的方子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和小建中汤,这两个都是治太阳表证的桂枝汤的加减变化方。条文中出鼻血给出的方子是麻黄汤。麻黄汤是驱邪气出表的,邪气从表解了,就不必用出鼻血来解了,鼻血自然也就不出了。这是顺应人体的辨证思路。后世的医家是不敢这样用药的,他们认为桂枝是活血的,麻黄是发散,是出血证的大忌。他们一见到出血就是凉血止血,用生地丹皮茅根鹤草之类。如果是阴虚阳亢这些药还能奏效,如果是别的情况吃了是不会好的。比如经血淋漓不尽这个证,我早年也袭用凉血止血的套路,仅治好过一例,其余的都失败了。
《伤寒》里治血证的方剂,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温经汤都用桂枝,而且桃核承气汤还有里热证的。历代伤寒名家的临证效果证明这些方子治血证反而有捷效。我个人治出血证,用干姜桂枝的时候比用生地茅根的时候多。
跟大家分享一个我治出血症的医案:张某,男,青年。自述:痔疮出血疼痛,出血量很大,走路都受影响。刻诊:便秘干结,胃有些返流,大腿根部酸痛,腰酸痛。脉不稳定,时而亢躁,时而缓弱。平时食肉多,运动少。
处方:柴胡30白芍30黄芩15法夏15枳实15酒大黄10厚朴20大枣30炙甘草25干姜20吴茱萸20桂枝20当归20四剂
效果:四剂内出血即止;便秘基本缓解;大腿根部疼痛减轻;痔疮还会痛;小便时微有涩痛感。为什么会这么开方?大家可以讨论下,休息十五分钟后再接着来讲。好,接着讲课。刚才那个医案,大家讲的都很好。我说说我自己的认知吧。
辨证:患者提供的症状不多。里证有便秘;表证有腰酸腿根部酸。半表半里证却不明显。脉时而亢燥时而缓弱,或可理解如疟状,病在进退之间,类似于往来寒热,邪实津虚;胃返流类似于呕,况且半表半里证是胃弱邪入引起的;大腿根部内两侧疼痛,为肝胆经。综合来看可以视为有半表半里证。且失血而脉弱,又有痔疮肿痛便秘,寒热夹杂,情况复杂。三阳并病,治从少阳。便秘痔疮严重,用大柴胡加减。这就是真正的传统中医思路,不是看痔疮看出血,而是看邪气在哪里,津液盛衰如何,循环秩序如何。
后世的医家总是喜欢搞出些这样的理论,出血要禁干姜桂枝,感冒要禁什么什么药?这都是以病论病,忽略人体整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痔疮出血这么严重,我用的都是些热药发药活血药,是因为在我的眼中没有病,只有人体。这样才能治病。
此病人的二诊处方:柴胡30白芍30黄芩15法夏15枳实15酒大黄10熟大黄5厚朴20大枣20炙甘草25干姜20吴茱萸20肉桂20当归20滑石20(包煎)四剂效果:患者服完后告诉我痔疮基本好了,小便涩痛也消失。2022-06-22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在太阳病里,中风是津液虚的证,已经汗出了,治疗要以救津液为主;伤寒是表紧无汗的,津液还没有耗散,治疗以解表为主。麻黄汤就是典型的解表剂。
先来看证。“头痛发热”不用解释了,前面已经说过了,这是表证的典型症状。“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这是因为表紧津液不得出,所以囤积在肌体里面造成疼痛。当然寒气进入肌骨造成局部瘀堵也会疼痛。“恶风”是典型津液虚的证,这里可能是传抄错误,此条有恶风不通。“无汗而喘”,因为津液往上走,又不能汗出,肺的压力很大,只能通过喘来缓解。
麻黄这个药我们说过,是宣通毛孔的,它本身没有能量,所以它合桂枝这样的能量剂才能发汗。桂枝是作用于肌肉的,将肌肉里的水湿往外逼,麻黄打开毛孔,协同作用以致汗出。我们知道,麻黄合石膏能治温病,这里石膏也是能量剂,一种寒降的能量,石膏将热降下去,麻黄打开毛孔,所以温病服了也能汗出而解。
杏仁既能宣散又能下气,宣散助麻黄发表,兼下气则能平喘。杏仁因为其药性比较驳杂,所以在《伤寒》里一般都不做主药,只是配合使用。这里杏仁七十个,大约二十几克吧,古时候的杏仁都比较小。炙甘草这里只用一两,量很轻,可见津液不怎么虚。少量的甘草,也可以理解为是发汗后的善后之药。
说一个麻黄汤的医案。有一个老人夜里常尿炕,用现在的中医理念,自然是从肾论治,结果吃了无数补肾收敛药都不见效。后来遇某医给开了剂麻黄汤,一剂而愈了。这其中的原理用后世的五行辨证体系是没办法解释的,发汗药跟遗尿有什么关系?
用六经辨证却不难解释:人吃进去饮食,通过中焦气化作用变成能量送出体表,不能完全气化的能量则代谢为废水,通过肾和膀胱排出体外。如果肌表的气化作用弱了,意味着大量的能量会代谢为废水,加重膀胱的压力,于是容易遗尿。麻黄汤里麻黄和桂枝的组合无非是加强体表的气化功能,所以也就能减少膀胱和肾的压力,也就能治遗尿。有人会问,患者若有肾虚怎么办?我们不能只看肾虚这个结论,要问为什么肾虚?肾脏的代谢压力减轻了,肾脏自己就能补回来,自然就不虚了;当然,佐以适量的补肾药也许会有些帮助,但要适度,滋腻药多了,妨碍了气化功能,就适得其反了。
这个医案很好的阐释了如何用人体表里循环的观念治病。表里循环是大循环,其力量大,是人体运行的主流;相比而言,脏腑五行生克的循环是小循环,其力量小。后世的医生用五行生克理论断为脾克肾,光是去健脾补肾,这治的就是小循环,从小处着眼,必将为大所制,自然久治不愈。有人说《伤寒论》的方子擅长治外感病,不擅长治内伤病。从这个医案亦可看出这个说法是不客观的。既然我们治的是人体而不是疾病,何来内病外病这一说?所谓辨证施治,辨的是证在外还是在内,而不是病在外还是在内。这是传统中医和后世中医主要区别点之一。
有一本民间偏方的书上载了一个治老人遗尿的偏方,说用白芷泡酒服用有神效。民间偏方之所以称之为偏方,是因为用常规的中医理念解释不了,却又很有效验。天下事本为一理,你的中医理论果真正确的话,就应该能解释一切有效验的方子,如果解释不了,只能说明这套理论有问题。如果我们参透了《伤寒》的辨证思路,这个偏方是可以解释的:白芷是辛散的,是解表气化剂;酒也是解表气化剂。这个偏方说白了和麻黄汤的作用相类似而已。
这一条前面讲的是无汗身痛的太阳病,也就是伤寒麻黄汤证。服了药,稍微好一点了,病人有些“发烦目瞑”。目瞑是一种类似于眩晕困乏的反应。前面说过,邪气重的时候,人是亢盛,就是累也不能睡。服药后产生困倦反应,说明邪气快解了。严重的会出鼻血,出了鼻血病就好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阳气重故也”。这里的阳气指的是津血,就是津血多。人体津血多自然病解得快。如果体表不够通畅,不能迅速的通过体表解决邪气,津血就会寻求的别的途径解决,出鼻血就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小孩子爱出鼻血其实是好事,一场感冒就躲过去了。就这一条我们来讲讲出血这个证。像牙龈出血、便血、经期血淋漓不尽,这都是很常见的。如果我们顺应人体来思考,其实都是人体在排邪气。包括大便颜色深,就是有潜血,也是如此。
我奶奶年轻的时候,得一个病几年不愈,百药不效。有一天晚上,她忽然拉黑色的大便,据她说拉了半马桶,病从此就好了。所以我们不能见血止血,而要去考虑人体到底哪个层面有邪气。如果顺应人体来思考,我们还可以更宽泛的理解这个问题。不单出血,慢性腹泻,慢性鼻炎,人体有异常分泌物,甚至频繁遗精,都有可能是人体在体表不能解决邪气的情况下寻求的其它途径。
所以《伤寒》里治遗精给出的方子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和小建中汤,这两个都是治太阳表证的桂枝汤的加减变化方。条文中出鼻血给出的方子是麻黄汤。麻黄汤是驱邪气出表的,邪气从表解了,就不必用出鼻血来解了,鼻血自然也就不出了。这是顺应人体的辨证思路。后世的医家是不敢这样用药的,他们认为桂枝是活血的,麻黄是发散,是出血证的大忌。他们一见到出血就是凉血止血,用生地丹皮茅根鹤草之类。如果是阴虚阳亢这些药还能奏效,如果是别的情况吃了是不会好的。比如经血淋漓不尽这个证,我早年也袭用凉血止血的套路,仅治好过一例,其余的都失败了。
《伤寒》里治血证的方剂,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温经汤都用桂枝,而且桃核承气汤还有里热证的。历代伤寒名家的临证效果证明这些方子治血证反而有捷效。我个人治出血证,用干姜桂枝的时候比用生地茅根的时候多。
跟大家分享一个我治出血症的医案:张某,男,青年。自述:痔疮出血疼痛,出血量很大,走路都受影响。刻诊:便秘干结,胃有些返流,大腿根部酸痛,腰酸痛。脉不稳定,时而亢躁,时而缓弱。平时食肉多,运动少。
处方:柴胡30白芍30黄芩15法夏15枳实15酒大黄10厚朴20大枣30炙甘草25干姜20吴茱萸20桂枝20当归20四剂
效果:四剂内出血即止;便秘基本缓解;大腿根部疼痛减轻;痔疮还会痛;小便时微有涩痛感。为什么会这么开方?大家可以讨论下,休息十五分钟后再接着来讲。好,接着讲课。刚才那个医案,大家讲的都很好。我说说我自己的认知吧。
辨证:患者提供的症状不多。里证有便秘;表证有腰酸腿根部酸。半表半里证却不明显。脉时而亢燥时而缓弱,或可理解如疟状,病在进退之间,类似于往来寒热,邪实津虚;胃返流类似于呕,况且半表半里证是胃弱邪入引起的;大腿根部内两侧疼痛,为肝胆经。综合来看可以视为有半表半里证。且失血而脉弱,又有痔疮肿痛便秘,寒热夹杂,情况复杂。三阳并病,治从少阳。便秘痔疮严重,用大柴胡加减。这就是真正的传统中医思路,不是看痔疮看出血,而是看邪气在哪里,津液盛衰如何,循环秩序如何。
后世的医家总是喜欢搞出些这样的理论,出血要禁干姜桂枝,感冒要禁什么什么药?这都是以病论病,忽略人体整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痔疮出血这么严重,我用的都是些热药发药活血药,是因为在我的眼中没有病,只有人体。这样才能治病。
此病人的二诊处方:柴胡30白芍30黄芩15法夏15枳实15酒大黄10熟大黄5厚朴20大枣20炙甘草25干姜20吴茱萸20肉桂20当归20滑石20(包煎)四剂效果:患者服完后告诉我痔疮基本好了,小便涩痛也消失。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