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上肾与脾胃的关系是怎样的??

理论上说: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肾与脾胃是相互资助、相互依存的。肾的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而脾、胃转化水谷精微则必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故有“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之说法。
病机上说:如果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会出现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及水肿等脾阳虚的证候;如果脾阳虚,日久则会导致肾阳虚,脾肾阳虚则导致肠道传送无力,使大便艰涩、排出困难 ,伴有腹中冷痛,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等症。2007-01-18
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肾阳不足,不能温煦
脾胃之阳,使脾阳不振,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引起肾阳亦虚,二者最终均可导致脾肾阳虚。临床上主要表现在消化机能失调和水液代谢紊乱方面。
①消化机能失调:由于脾肾阳虚,脾失健运,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不化,而生泄泻。如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阴寒极盛,发为五更泄泻。故曰:”肾泄者,五更泄也。其原为肾阳虚亏,既不能温养子脾,又不能禁固于下,故遇子后阳生之时,其气不振,阴寒反胜,则腹鸣作胀,泻去一、二行乃安。
②水液代谢紊乱:脾胃虚不能制水,水湿壅盛,必损其阳,故脾虚及肾,肾阳亦衰。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胃,脾阳益虚。脾胃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水无所主而妄行,则水液潴留,泛滥为患,出现水肿、小便不利等。2007-01-18
肾是你的先天之本,先天之本若是不足,后天不得以继,脾为后天之本,后天调养不好,先天必定不得充养,他们相互依托,先天之本是后天的基础,后天为先天不断提供滋养!
同时肾是机体的阴阳之本,脾向全身运送水谷精微,胃化生水谷,脾胃互为表里!2007-01-18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04 11:49:0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4. 因此,中医有“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的理论,强调了肾与脾胃之间相互资助、相互依存的关系。5. 在病理机制上,如果肾阳不足,不能给予脾阳足够的热量,可能会出现腹部冷痛、大便稀溏、五更泄泻或者水肿等症状,这些都是脾阳虚的表现。6. 同样,如果脾阳长时间虚衰,可能...

  • 1. 中医理论中,肾被认为是“先天之本”,而脾胃则是“后天之本”。2. 肾与脾胃之间存在相互资助和依存的关系。3. 肾的精气需要通过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来培育和充养。4. 脾胃转化水谷精微的过程则依赖于肾阳的温煦作用。5. 因此,中医有“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的观...

  • 在中医理论中,肾被誉为“先天之本”,而脾胃则被称作“后天之本”。这种称谓反映了肾与脾胃之间的密切联系,即它们相互资助、相互依存的关系。肾的精气需要依靠水谷精微的滋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而脾胃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的过程,必须借助肾阳的温煦作用。因此,“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

  • ”这说明先天与后天相互影响,是全面且辩证的观念。脾胃与肾脏的功能相互影响,同等重要。人体在胚胎时期需要精血转化,而后天成长则依赖脾胃的水谷滋养。没有肾脏的精血,无法构建人体基础;没有脾胃的水谷滋养,人也无法茁壮成长。由此可见,脾与肾的功能是相辅相成,共同支撑人体生命活动。

  • 1、关系:脾肾两者首先表现为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液,肾为主水之脏,脾肾的关系还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2、相互影响:先天后天相互资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本原,为先天之本。脾的运化水谷,是脾气及...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