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指的是什么?

"阳虚即身体阳气不足,可以引起畏寒肢冷、四肢不温、面色晄白没有血色、口淡不渴或喜欢喝热水、精神疲乏、少气懒言、自汗出、大便不成形、小便清长或小便不利等一系列阳虚表现。
除上述症状外,如果阳虚病位主要在心,还会出现心悸、胸闷、胸痛、口唇青紫的心阳不足表现;涉及到肾,会同时出现腰膝酸软冷痛、全身浮肿、心悸咳喘、耳鸣耳聋、五更泄泻等不适;病位在脾时,也会出现饮食不佳、适量减少、饭后腹胀明显、腹部冷痛、便下不消化食物等症状。2020-06-14
《庄子·天下》中说“易以道阴阳”。阴阳五行是易学的基础,也是中医学的基础。中医强调人体整体性,然后将整体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属性——阴阳。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生病是由于人体的阴阳失衡,治病的根本是帮助病人调节阴阳使其达到阴阳平衡的过程,如果一个人阴阳平衡了,身体自然会健康。
中医里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阴阳。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
一、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
二、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此外,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证。
三、阴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主证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
四、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主证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2020-06-21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9:18:4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名词中,阳虚指的是阳气虚衰的病理现象,阳气具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阳虚时,机体功能会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征象。常见的有卫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阳虚的主要症状包括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阳虚体质宜吃性属温热的食物,如具有温阳散寒作用的食品。宜温补...

  • 阳虚是指身体阳气不足,出现寒性症状的一种体质状态。阳虚的具体解释如下:1. 定义:阳虚,是中医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人体阳气不足或功能减弱而导致的身体虚寒现象。在中医理论中,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动力,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当阳气不足时,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寒性症状。2. 阳虚的表现...

  • 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机能减退和减弱,代谢活动减退,机能反应力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现象,其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这是阳虚最主要的症状;2、完谷不化,是指大便中夹杂未消化食物;3、精神不振,阳气不足,细胞生命活力衰退,可表现为萎靡懒动;4、舌淡而胖或有...

  • 阳虚表示身体内的阳气不足。这种状况可能导致多种症状,如怕冷、四肢不温、面色苍白、脉象无力、口淡不渴或偏好热饮、精神不振、说话无力、容易出汗、大便稀溏、小便清长或不利等。若阳虚影响心脏,可能出现心悸、袜子般的冷感、胸闷、胸痛、口唇发紫等心阳不足的症状。若影响到肾脏,可伴随腰膝酸软冷痛...

  • 阴虚和阳虚是中医理论中的两种身体状态。阴虚:阴虚是指体内阴液不足,不能滋润、营养身体各部位的一种状态。在中医理论中,阴代表体内的营养物质,如血液、体液等。阴虚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口渴、咽干、头晕、耳鸣、失眠多梦、手脚心热等。长期阴虚还可能影响情绪,使人容易出现烦躁、易怒等情绪不稳定的...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